童子宋湘智對

宋湘是晚清時代的嶺南才子。籍貫廣東省梅縣白渡。他自幼聰慧過人,童蒙時就已脫穎而出,吟詩作對,盛名於鄉里。年長之後,可惜時世不值,反而無堪建樹!論起來,腐敗的清廷,埋沒了有才華的人,又何止區區一人!

這裡,輯錄了三則有關宋湘擅於對聯的民間傳說。

(一)

宋湘還只是八、九歲的時候,有一年將近年關,村塾的塾師,正在分頭向蒙童的家長們索取束脩與年節例規的賞錢。宋湘與一幫同學看見老師出了門,也就放膽地在那“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聖像面前,玩起捉迷藏。怎料,玩得正在興頭,一不小心撞倒了水仙花的花案,竟把塾師所心愛的景德鎮名瓷花盆摔成了幾爿。眾生不禁慌張起來,不知如何是好。倒是宋湘人小鬼大,立即有了主意。他一面叮囑大家不要聲張,一面趕忙跑到塾師的廚房,捧來了剩粥,揀起了碎盆,將就沾了一番,照樣放回原處。可幸的是,水仙花盆的盆里,只放卵石,不用放水,所以乍看起來,可謂不著痕跡。

待到塾師歸來,眾生雖然緘口,可是神色有異,引起了這位老先生的懷疑,任老眼四處張望,卻又察看不出破綻,也就難以興師問罪。此時的局面,一邊是塾師在狐疑,一邊是眾生在竊笑,好比是一場好戲正在醞釀著。

相持了一段時間,塾師終於借題發作了。塾師出了一句上聯,非要眾生把下聯續上不可。這句上聯是:

“童子莫非有詐,罰之可也;”

眾生見題,相視失色。眼看一場“莫非”的災難就要臨頭,不知如何才能熬得過這道“罰之可也”的難關。

此時的局面呵,一邊是塾師在洋洋自得,一邊是眾生在暗暗叫苦。塾師的限時越來越發緊了,怎生是好!

愁到頭來,還是宋湘挺身而出,對出了下聯:

“先生敢是不才,賞亦難哉。”

此聯,工整且犀利,其針鋒相對之處,簡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同學們無不歡欣起來,那種高興勁頭呵,就好比從厄難里解脫出來,舞手蹈腳,離塾而去。

這番輪到老塾師叫苦不迭了,因為,不僅“罰之可也”罰不成,還因為束脩遠未收齊,此聯要是傳到家長們那裡,待收的年終賞錢也就無望了。

(二)

宋湘自小便是一個才子,在家裡就數他的學問高。然而,世間之事無獨有偶,無奈其嫂也是個才女,竟是成了他的家中勁敵。

有一天,阿嫂要考小叔子。她說:“人家都說你是粵東才子,未知是否言過其實。我在今朝臨妝,想出了一個上聯,就煩你答對,也好令我辟疑。”

宋湘一向少年自負,尤其是在女流面前哪肯伏低,也就不加思索地答道:“聯詩續對,還不是信手拈來的事!”

阿嫂聽罷含笑,不慌不忙說出了上聯:

“雙鏡懸台,一女梳妝三對面;”

宋湘一聽,大出意外。只見他呵,已由原來紅潤的面孔變成了蒼白的面孔;又由蒼白的面孔變成了豬肝也似羞澀的面孔。

原因在於,此聯的難度較大:上聯的十一個字里,安插了三個數目字“雙”、“一”、“三”;又安插了三個虛字“懸”、“梳”,“對”;首尾還有四個實字“鏡”、“台”、“女”、“面”,如此虛實夾雜,數目鋪陳,不易對得上。

宋湘一對苦思未得,只好請求寬限,後悔當初大言不慚了。

過了大半天,時屆日暮,恰值鄰人來訪,家人上燈侍候。未幾,揖別客退。一時之間,燈壁搖影,觸動了宋湘的文思,忍不住舉手過頭,連連高呼:“我找到了下聯了,我找到了下聯了!”

於是,宋湘對出了下聯:

“孤燈掛壁,兩人作揖四低頭。”

答聯之成對,也是運用了三個數目字、三個虛字與四個實字,有如珠聯璧合一般,使得阿嫂無可挑剔,自然信是小叔子名不虛傳的了。

(三)

宋湘之嫂,考過小叔子一遍,意猶未了。總想尋機再質難之。善出難題對聯,這大概是才女一再追求的樂趣。

有一天,阿嫂又給小叔子出了題目。她說:“我去趕廟會,見那廟裡的送子觀音菩薩香火好旺。有一婦人自懺久無子息,要為其夫娶妾,為此求籤,預卜吉凶。真是無巧不成書,就在那簽筒搖動的聲里,令人想出了上聯。有了上聯,自然希望成對。現在找你來續,反正也難不倒你的。”

接著,阿嫂把上聯念給小叔子聽:

“妻娶妾,妻娶妾,簽筒搖來妻娶妾。”

按:前兩個“妻娶妾”乃是諧音雙關字。一方面是具有“妻娶妾”的本義;另一方面,諧的是梅縣地區的客家方言,因為簽筒的搖動聲,就象客家方言的“妻娶妾”之音。至於第三個“妻娶妾”,則是只限於本義,與諧音無關。

這回,宋湘不敢大意,苦苦為之思索。忽然他想起有一次見那賣唱的盲婦,以手扶其夫肩上,在其夫的洞簫伴奏聲里,招搖過市,想到那洞簫的嗚咽聲,縈耳不息,頓然為之悟解,於是,欣然回答阿嫂:“有了啦!”

宋湘的續聯是:

“婦扶夫,婦扶夫,洞簫吹出婦扶夫。”

按:前兩個“婦扶夫”也是諧音雙關字。一方面是具有“婦扶夫”的本義,另一方面,同樣諧的是梅縣地區的客家方言。因為洞簫的嗚咽聲,就象客家方言的“婦扶夫”之音,至於第三個“婦扶夫”則是只限於本義,與諧音無關。

如此既能形象地又能諧音地闖過了答對的難關,乃嫂對乃叔直是擊掌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