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周朝的故事

故事可以用來普及歷史知識,是歷史傳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歷史也是故事取材的重要來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上下五千年周朝的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鑑!

上下五千年周朝的故事篇一:共和行政

周成王靠周公的幫助,將周朝變成了一個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到成王的兒子康王繼位時,周王朝的興盛已經達到了頂點。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成康之治”。

但自康王的兒子昭王開始,周王朝便日漸衰落了。到了周朝的第十位王周厲王時,由於王公貴族的奢侈享樂,對奴隸和普通百姓的剝削和勞役越來越重,終於弄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但是,周厲王還嫌收上來的賦稅不夠他揮霍。於是,他聽信寵臣榮夷公的主意,在全國實行“專利法”。這專利法的意思就是,全國的山林河流水域都是周王的土地,因此平民百姓不光耕種土地要交稅,就是上山打獵、砍伐森林、下河捕魚等等,都要納稅,就連喝水、走路、採藥等,也不能例外。

這專利法一出台,不但在鄉下耕地的農民和奴隸不滿,就連住在城裡的普通平民也紛紛反對。在當時,人們稱在鄉下耕作的農民和奴隸為“野人”,稱在國都城裡居住的平民、包括做買賣的商販和手工業者為“國人”。國人們首先議論紛紛。有人說,山林河流是上天創造的自然資源,連這些都要收稅,還讓人活不活?有的說,自古以來,哪朝哪代、哪個王像這樣不顧百姓的死活、只顧自己享樂的?

大臣召公虎原本就對周厲王及其王室人員的奢靡生活十分不滿。他仗著自己是周王朝開國功臣召公的後代,也曾多次向厲王進諫勸說過。但厲王根本沒把他的話當回事。現在,召公虎見厲王變本加厲,已經將國家弄得民怨沸騰,於是不得不硬著頭皮再去勸諫。他對厲王說:“榮夷公的專利法雖然為大王增加了財富,但卻斷了百姓的生機,使百姓對大王和朝廷心存怨恨。這可是對朝廷大大不利的呀!希望大王取消專利法,改變朝廷的奢靡之風。”

厲王聽得氣不打一處來,只礙於召公虎是老臣,不好治他的罪,便一拂袖子宣布退朝而去。

榮夷公有了厲王的支持,就變本加厲地推行專利法。他不但對擁有土地的奴隸主貴族和農民加重賦稅,在城裡也加緊盤剝,強行對那些制陶的、煉銅的手工業者徵稅,就連砍柴和做小買賣的,也不放過。凡是不肯納稅的,就派軍隊將他們抓進監獄,罰做苦工,甚至還有處以極刑的。於是,不管在城市或者鄉村,到處可以聽到對厲王苛政的不滿。例如當時就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這意思是說,你這拚命剝削和掠奪我們糧食的大老鼠啊,多少年來我們一直盡力供養著你,你卻對我們一點也不肯照顧。我們只好離開你了,我們要去尋找那能給我們自由和幸福的樂土。樂土啊樂土,你究竟在何處?

很明顯,這首詩將厲王和王室貴族們比作專門偷吃糧食的大老鼠,而且還表達了人們對他們的失望和離心傾向。像這樣的歌謠還有很多,人們在鄉下和都城裡到處傳唱。對厲王暴政的不滿,已溢於言表。這些情況,當然也傳到了厲王的耳朵里。厲王就問榮夷公該怎么辦?榮夷公對厲王說:“臣有個朋友叫衛巫,他有辦法堵住百姓的口,讓他們不會再亂說。”

厲王就真的任命衛巫為大臣。這個衛巫便以替人算卜為名,帶領許多暗探在鎬京城裡到處打探。凡是探到對厲王和專利法有不滿情緒的人,就將他們抓起來關進監獄,有的還處以額頭上刺字、割鼻、砍腳,甚至殺頭的刑罰。這樣一來,沒有多久,京城裡公開議論厲王不是的聲音真的就沉寂下去了。人們在街上遇見了,往往只是給對方一個眼色,連說句話都不敢。

周厲王對榮夷公和衛巫十分滿意,對他們大加賞賜,並且在朝堂上得意地問召公虎:“現在你還聽得到百姓們的怨言嗎?”

召公虎說:“我一向聽說,要防止老百姓對朝政不滿的議論,就像防止河水決堤一樣,光靠堵,是堵不住的。堵到後來,一旦決口,危險會更大。”

厲王討了個沒趣。心中一氣,他又命榮夷公進一步擴大專利範圍,加緊對反對和不滿的人進行鎮壓。就這樣,被堵塞的河流終於決堤了。公元前841年的一天,京城裡的國人——許多中小奴隸主貴族、小商人、手工業者終於忍無可忍,紛紛拿起了自製的武器,聚集起來,潮水般湧向王宮,發動了暴動。周厲王想派王師鎮壓,可是晚了!造反者已經衝進了王宮。而王師中的士兵,本來對厲王也很不滿,他們紛紛倒戈。厲王只好帶著家眷,與榮夷公等一起逃出京城,來到彘(zhì)地(在今山西霍縣)避難。

造反者攻下王宮後,得悉厲王的太子靜躲在召公虎家中,就又圍住了召公虎家。召公虎為了保住周王的血脈,將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靜交了出去,被當場殺死,而真太子靜被他保護了下來。

造反的國人在攻下王宮、殺死“太子”之後,因為沒有明確的組織,就很快解散了。這時,周朝東邊的諸侯衛武公帶兵趕到了鎬京。於是召公虎便出面代表周厲王的舊臣請衛武公暫時代行執政,自己和另一個大臣周公(周公旦的後代)等組成奴隸主貴族會議輔政。因為衛武公名和,他的封地在共(今河南輝縣),因此又稱共伯和。共伯和與貴族會議共同執政十四年,這段時間,歷史上便稱為“共和行政”。我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便從共和行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841年,開始紀年。這也使我國的歷史從此有了確切紀年。

公元前720xx年,周厲王在彘地病死。召公虎和共伯和等立太子靜為王,就是周宣王。

上下五千年周朝的故事篇二:周公輔助成王

周武王攻下朝歌、滅掉商朝以後,為了穩定大局,曾採取了一個懷柔措施:他沒有殺死紂王的兒子武庚,而是封他為殷侯,仍舊讓他管理殷都朝歌的政務。與此同時,武王又派自己的三個親兄弟姬鮮、姬度和姬處在殷都周圍建立封國以監視武庚。因為兄弟三人的封國分別在管地、蔡地和霍地,所以以後武王的兒子成王即位,便稱這三人為管叔、蔡叔和霍叔。

但是武王的這個措施只在表面上穩定了局面,而實際上,商朝奴隸主貴族的勢力仍舊在蠢蠢欲動,想伺機反撲。而更加重要的是,幾百年的商朝統治留在百姓中的觀念,總覺得他是正統。果然,不久便傳來了那兩個曾出面阻止武王伐紂的迂老頭伯夷和叔齊在首陽山上餓死的訊息。餓死兩個迂老頭,本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民間卻傳得沸沸揚揚。人們說這兩人是為了抗議武王的違逆行為而發誓不食周粟,因而逃到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南)上靠挖野菜充飢,到了冬天才活活餓死的。甚至還有人特地寫了一首名叫《採薇》的詩稱誦他們的美德。這就說明百姓的人心還沒有完全歸向周朝。

聽到這個訊息以後,武王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將最親近的大臣周公旦、太公望、召公等召集來商量計策。太公望主張向各地派駐軍隊,召公主張要施仁政。最後周公旦提出了一個辦法,將在朝歌附近設立監國的做法擴大開來,由武王分封周王室的親屬和在滅商作戰中的可靠功臣到各地去建立諸侯國。諸侯國的政務和軍事由諸侯自己管理,但他們都必須服從天子的號令,並且定期向天子納貢。武王採納了周公的建議,於是就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從武王到以後的成王,總共大約分封了七十多個諸侯國。這種大規模分封和建立諸侯國的做法,歷史上便稱為“封建”。

武王尚未完全完成封建諸侯國的事情,便病故了。實際上,西周建國後,他只統治了兩年。按照武王的臨終囑託,由他十三歲的兒子姬誦繼承天子之位,並由周公旦輔政,即代理執政。

周公輔政後,為了穩定局面,使已封建的諸侯國的統治有章可循,並協調好他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他採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首先,他廢除了從夏商一直遺留下來的王位繼承制度:即先由兄及弟,然後再傳兒子的辦法,改成了直接傳位給嫡長子的制度,其他的兒子只能分封諸侯。這個制度免去了王室內部許多爭權奪利的悲劇發生,十分有利於鞏固政權。

其次,周公又劃定了皇室奴隸主貴族的等級與特權,將他們分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個等級層次,並對他們各自的服飾以及祭祀、會盟、宴飲、朝貢、婚嫁、殯葬時的儀式,都作了規定。後人就將這些稱為“周禮”。

這些尊卑有序的周禮,是針對奴隸主貴族的,而對於廣大的老百姓(庶民),周公則又制定了很嚴酷詳細的刑律,據說有三千條。後來人們常說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就是指周公的這套制度而言的。

周公為了鞏固周王朝的奴隸主貴族統治,倒真是嘔心瀝血,兢兢業業。傳說他常常在吃飯時聽到有人來報告事情,就連忙將口中的飯吐出來,立刻與人交談;在洗頭時臨時有事情要處理,便用手握著濕淋淋的頭髮就辦起公來。這就是後來“周公吐哺”成語的來歷。

但是周公的做法也招來了一些王室人員的疑忌。首先是他的哥哥管叔就對他很不滿。因為管叔是文王的三兒子,武王是老二,周公是老四,如果按過去的繼承法,本可由他繼承王位,而周公頒布的新繼承法則完全破滅了他的希望。再說武王不讓他這個老三、而是委託給了老四當輔政大臣,他心中不服;再加上周公事無巨細,幾乎將什麼權都握在自己手裡,管叔將心比心,認為他一定是欺成王年幼,想將來取而代之。於是,他便聯絡了兩個小兄弟蔡叔和霍叔,一面在朝中散布周公獨攬大權,馬上要發動政變奪取王位的謠言,一面又和武庚勾結起來,慫恿他起兵反叛,想以此逼周公下台。

謠言使太公望和召公都有點相信了。他們突然都提出要離開鎬京到自己的封地去(太公望的封地在齊,召公的封地在燕)。就連剛滿十五歲的成王也半信半疑,急得六神無主了。周公為了制止謠言,穩定大局,一面立刻為成王舉行了“冠禮”儀式,表示馬上可以讓他親政了,一面用非常懇切的態度將手中的行政權託付給了太公和召公,自己離開了鎬京。臨走時,還寫了一首名叫《鴟鴞(chī xiāo)》的詩送給了成王。詩中,周公將成王比作可愛的小鳥,將自己比作護巢哺幼的老鳥,而將武庚比作兇惡的鴟。

周公出走後,果然武庚和東夷的一些部落來往密切,蠢蠢欲動了。而作為三個監國的管叔等,卻無動於衷。成王得到訊息,這才打消了對周公的懷疑,趕忙與太公、召公商議,將周公緊急召回,以應付眼前危險的局勢。

再說周公出走後,其實他並沒有消極,而是在暗中已充分掌握了管叔煽動武庚組織叛亂的證據。應召回到鎬京後,他便立刻帶兵東征。他自己親自率軍討伐武庚,而讓太公望率軍阻斷東夷中的淮夷、徐戎等部落的軍隊對武庚的支援。於是,周公集中軍力,攻下了殷都,殺死了武庚,接著又將製造謠言、煽動叛亂的管叔斬首,將蔡叔流放,將霍叔貶為平民。

周公東征勝利後,又在鎬京西邊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建了一座都城,名叫成周。因為洛邑地處中原的中心地帶,便於對中原的控制。與此同時,周公又下令將那些跟隨武庚鬧叛亂的商朝奴隸主貴族集中到洛邑居住,派軍隊監管他們,並將他們稱為“頑民”。

周公為年幼的成王輔政七年,終於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繁榮的周王朝。在周成王二十歲時,周公就將權力全部移交給了他。

上下五千年周朝的故事篇三:厲宣治亂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期,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往來。穆時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將一批犬戎部落遷到太原,打通了周與西北各國的道路。以後,犬戎仍屢次侵犯周境。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面,周人深為所苦。

到周厲王時期,國內矛盾日趨尖銳。厲王橫徵暴斂,虐待百姓,還不讓國人談論國家政事。連年戰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制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暴動。前841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被迫出奔到彘。朝中由召(穆)公、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行政(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0xx年),厲王死,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繼位後,汲取教訓,改變政策。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朝周。為解除戎狄的威脅,還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在,整個社會仍處於動盪之。歷史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商周時期中原已進入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周邊的一些地區仍相對落後一些。因此,為財富及利益所驅動,周人與其它國族的戰爭幾乎一直不斷。江漢流域是蠻族的根據地。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