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人物的故事

縱觀歷史傳承,每一歷史事跡無一不是通過歷史故事源遠流長,從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與人類社會的演變過程來看,故事都是整個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將知識傳承的主要途徑。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秋時期人物的故事,希望能夠幫到你!

春秋時期人物的故事篇一:楚莊王絕纓計彰顯大度之心

公元前620xx年,楚莊王因為殲滅了叛黨而召開了一個慶功會,宴請群臣,名為“太平宴”。席間觥籌交錯,君臣興致很高,宴會從白天一直進行到了晚上。不知不覺中外面已經天黑了,而大廳中燈火通明,輕歌曼舞,熱鬧非凡。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楚莊王見大家還沒有盡興,便命自己的寵妾許姬出來獻舞。帳幔中舞動出兩列婀娜多姿的舞女,許姬從中轉出來,伴隨著悅耳的音樂翩翩起舞。只見她目含秋水、眉若遠黛,歌喉未展先有情,莊重而又柔美。有美酒暢飲,又有美女歌舞助興,廳中氣氛越發熱烈起來。

酒至半酣,楚莊王命許姬為眾謀士和將領斟酒,大廳里一陣歡呼。就在許姬為一位將軍斟酒的時候,突然一陣風從外面吹來,將席間的蠟燭全部吹滅。頓時人聲嘈雜。就在此時,許姬覺得自己的手被人一把握住,她用力掙脫開,並順手將那人帽子上的纓子揪了下來。

許姬連忙走到楚莊王旁邊哭著告狀:有人趁著天黑竟然輕薄自己,希望大王給自己做主。她建議大王馬上點上蠟燭,只要看一看大家的帽子便能找出調戲自己的人來。楚莊王想了想,並沒有按照許姬說的那樣做,反而吩咐先不急著點蠟燭,請大家把帽子都摘下來,不必拘於禮數開懷暢飲。等到大家把帽子都摘了下來,楚莊王才命令侍者點蠟燭,此時再想查出非禮之人就沒那么容易了。

宴席結束後,許姬責怪楚莊王沒有替自己洗刷清白。莊王笑著勸解道:“今天的宴會是為了犒勞大家的,如果席間出現興師問罪的事,自然會影響大家的興致。酒本來就是亂性之物,況且許姬國色天香,哪有人不喜歡呢?如果我因為此事治了那個人的罪,別人自然會說我心胸狹窄,那樣還有誰願意為我效命呢?”許姬聽了便沒有再提起這件事。

七年後,楚國與鄭國展開了一場惡戰,前部主帥唐狡自告奮勇率軍迎敵,甘當先鋒,為大軍殺出了一條血路。最終楚莊王取得了勝利,要厚賞唐狡。唐狡卻跪拜在地說:“罪將只能將功折罪,才能報答您的不殺之恩哪!”原來在“太平宴”上輕薄許姬的人就是唐狡,當時楚莊王沒有治他的罪,他心懷感恩,所以今日捨命相報。之後楚莊王不僅重賞了唐狡,更是將許姬送給了他。人們都稱讚楚莊王的寬容大度,從此對他更加忠誠。

“君則敬,臣則忠。”楚莊王心胸開闊,一個“絕纓宴”,使得他更得人心。楚莊王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是和他的寬容大度、知人善任分不開的。由此可見,沒有一定的胸襟是不能成就一番大業的。

春秋時期人物的故事篇二:楚莊王為何“三年不鳴”

楚莊王繼位後,白天打獵遊玩,晚上喝酒賞月,根本不理國事,更沒把霸主的地位放在心上。他就這樣過了三年,人們都把他當做昏君看待。其實楚莊王有自己的打算,他認為楚國的令尹權力太大,自己剛剛繼位,地位還不穩固,不知道朝中那些大臣有膽識,有謀略,可以委以重任,所以即便自己如何努力也做不成什麼大事。於是他索性飲酒作樂,不理朝政了。這樣便讓令尹以為自己是個無能之輩。

曾經有大臣勸告楚莊王,可是他們的話全是隔靴搔癢,根本說不到點上。楚莊王根本不想聽,他最後下了一道命令,誰再敢多嘴,就定誰的罪。結果就真的沒人敢說話了。楚莊王非常失望,感嘆連一個不怕死的大臣都沒有。

有一天,大夫申無畏來見楚莊王。楚莊王便問他:“你來乾什麼?是找我喝酒還是賞樂?”

申無畏答道:“有個人給我出了一個謎語,我猜不出來。大王聰明過人,希望您能幫幫我。”

楚莊王說:“什麼謎語?你暫且說來聽聽!”

申無畏說:“在楚國的山上有一隻身披五彩的鳥,在一個地方不飛不叫停留了三年,誰也不知道是什麼鳥。”

楚莊王笑著說:“這不是一般的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這事不能著急。”

申無畏磕了個頭,說:“大王到底英明!”說完他便出去了。

接連幾天又有別的大臣冒死勸諫楚莊王管理朝政,那些大臣都說:“您要再這么下去,別說成為諸侯中的霸主,恐怕連那些小的屬國都管不了了。”

楚莊王就從那天起開始管理朝政。他一面改革政治,調整人事,從令尹的手中奪回大權,一方面招兵買馬,訓練軍隊,準備和晉國爭奪霸主的地位。經過幾年的時間,楚莊王收服了南邊的一些小部落,之後又打敗了宋國。楚莊王繼位第八年,他親自率領大軍打敗了陸渾的戎族。陸渾在洛陽的南邊,楚莊王打完勝仗之後便在周朝的邊界上閱兵,向周天子示威,周王室趕快派人去慰勞他。

楚莊王閱兵回來,剛走到半路,便遇到軍隊要同他作戰。原來是令尹門越椒想要造反,自從楚莊王削弱了他的權力,他便更加堅定了造反的決心。這次他看楚莊王率軍出征了,便馬上讓本族的人馬占領了郢都,並帶了人馬攔截楚莊王。楚莊王假裝害怕退兵,暗地裡卻讓大軍四下里埋伏好,只派一隊兵馬去把門越椒引過來。門越椒過了一條河,接著去追楚莊王。等到門越椒知道中了計,想要趕緊回去,河上的大橋卻已經拆去了。大將樂伯在河對岸衝著門越椒大喊,讓他投降,門越椒便叫將士們隔著河射箭。

樂伯手下有個小軍官叫養由基,他衝著門越椒喊道:“隔著這么寬的河,射箭有什麼用?我聽說令尹擅長射箭,我們不妨走近點,各自站在橋頭,一人射三箭來賭個輸贏。你覺得怎么樣?”

門越椒說:“要比箭,我先射。”

養由基同意了讓他先動手。

門越椒對自己的箭術非常有信心,於是他開始向河對岸射箭。可是養由基用自己的弓輕輕地一撥,射過來的箭就掉在河裡了。接著第二枝箭又來了。他把身子一蹲,那枝箭從他頭頂上飛了過去。

門越椒嚷著說:“不許蹲,不許蹲!”

養由基說:“好,這回我就不蹲,您只剩一箭了。”說完就瞧見第三箭已經過來了。養由基不慌不忙,伸手一抓,便將那枝箭接在了手裡,說:“您射完了,這下改輪到我了。”說完只聽“嘣”地一聲,門越椒趕快往左邊一躲。養由基笑著說:“別害怕,我只是拉拉弓,箭還在手裡呢。”接著他又把弓弦拉了一下,門越椒趕快又往右邊一躲。養由基就在他往右邊躲的那一下子,射出了一箭,正射中了門越椒的腦門上。門越椒一下子便倒了下去,他帶來的兵馬逃的逃,降的降。楚莊王又打了一個勝仗。由於養由基一箭便消滅了敵人,因此楚國人就管他叫“養一箭”。

楚莊王平定了令尹門越椒的叛亂以後,就封本國的一位隱士為令尹。那位隱士便是孫叔敖。他開始改革楚國的制度,整頓軍隊,開墾荒地,挖掘了楚國最大的一條河道。河道修好後,一百多畝莊稼能夠受其灌溉,每年可以多打下不少糧食。

又過了幾年,楚國變得更加富強。公元前597年,楚國跟晉國大戰一場。這時候晉國的國君是晉景公。楚莊王把晉景公的軍隊打得七零八落,拚命逃竄。有人勸楚莊王追上去,把晉人趕盡殺絕。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濮之戰以後,一直抬不起頭來。這次打了勝仗,已經將楚國的恥辱洗刷掉了。晉國滅不了楚國,楚國也滅不了晉國。晉楚兩國應該講和,殺再多的人是沒有意義的。”楚莊王立刻下令收兵,讓晉國的人馬逃了回去。

有人又對楚莊王說:“我們把晉人的屍首堆起來,造成一座小山,一來可以為勝仗留個紀念,二來也可以顯顯威風。”

楚莊王聽了,瞪著那個人說:“只不過偶然打了個勝仗,有什麼好紀念的!殺人又不是多么光彩的事,把屍首全都埋了吧!”楚莊王沉寂了三年,之後便一鳴驚人,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玉在匣中求善價,釵在奩內待時飛。”賈雨村的這句話也反映出了楚莊王當時的心境。只不過作為一個王者,他的騰飛更有力:懂得審時度勢,伺機而動,不爭一時之氣,這才是王者風範;勝不驕敗不餒,這才是一個強者應該具有的素養和心態。

春秋時期人物的故事篇三:不懂戰爭本質的宋襄公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了爭奪王位的鬥爭,公子昭逃到了宋國,宋襄公就通知各路諸侯,希望大家共同護送公子昭去齊國繼位。可是宋襄公畢竟沒有齊桓公那樣的號召力,除了三個小國帶了兵馬過來,其他的國家都沒有當成一回事。於是宋襄公率領四國的軍隊打到齊國,幫助公子昭繼位,即齊孝公。

齊國本來是諸侯國中的強國,如今,齊國的國君靠的是宋國的力量登上的王位,因此宋國的地位也就提高了。宋襄公也有一位有野心的君主,他希望自己能夠接替齊桓公的位子成為中原的霸主。可是這次他的號召卻只有三個小國回響,幾個中原大國卻沒有把他當回事。

宋襄公希望能夠藉助大國去征服小國,於是派人去聯絡楚國。他的如意算盤是:如果楚國答應和他合作,那么在楚國勢力下的小國自然也就臣服了。

宋襄公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大臣們,其中公子目夷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宋國目前的國力還不夠強大,想要成為盟主並不會有什麼好處。可是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根本聽不到那些反對的聲音。他立刻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來宋國開會,共同商議會合諸侯訂立盟約的事。兩個諸侯都同意了他的請求。

公元前639年,眼看就要到了會盟的日子,宋襄公駕著車去開會。臨走時公子目夷勸他多帶些人馬以防不測,可是宋襄公認為開會就是為了不打仗,自己怎么可以帶兵去呢?公子目夷怎么也說服不了他,只好空手跟著去。

在商議的過程中,果然發生了爭執,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做盟主,頓時爭吵不休。

楚國是大國,依附楚國的諸侯也多。宋襄公還想繼續爭論。楚國的一班隨行人員全都脫掉了外衣,露出了裡面的鎧甲,他們將宋襄公綁了起來。後來,經過魯國和齊國的調解,讓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之後仍然不服氣,就連宋國的鄰國鄭國也跟著楚成王一起反對他,這使得宋襄公更加生氣。為了出這口氣,宋襄公決定先攻打鄭國。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急忙向楚國求救。可是楚成王並沒有派兵來救援,而是直接率領軍隊攻打宋國。宋襄公沒想到楚國來這么一手,急忙往回趕,最後在泓水的南岸駐紮下來。

兩軍隔岸對峙,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公子目夷見此,連忙催促宋襄公下令展開攻擊。可是宋襄公反而責怪公子目夷:“對方還沒有過完河,我們怎么能這時候發起攻擊呢?這樣太不仁義了。”

正說著,楚國軍隊已經上岸了,他們正排隊擺陣。公子目夷心裡著急,又催促宋襄公,可是宋襄公又以人家沒有排好隊伍為由拒絕發起攻擊。沒多久,楚國士兵已經擺好陣勢,只聽得戰鼓聲響,楚軍便如洪水般奔涌而至,將宋軍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這時,宋襄公才急忙指手畫腳想要繼續抵抗,可惜他的大腿上中了一箭。要不是將士拚命保護他離開,他早已經戰死沙場了。宋襄公逃回國都商丘,宋國人都抱怨說他們的國君不會打仗,根本不應該那樣打。

宋襄公後來知道了大家背後的議論,但是仍然堅持自己沒有做錯:“講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這是規矩。譬如遇見頭髮花白的人就不能抓來做俘虜;遇到受傷的人就不能再去傷害他。”

公子目夷十分無奈,他氣憤地說:“打仗就是為了戰勝敵人,如果怕傷到人那還不如不打呢。如果遇見頭髮花白的人就不抓,那乾脆讓人家抓走算了。”

宋襄公受了重傷,再加上心中有氣出不來,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臨死時他囑咐太子:“楚國是我們的仇人,你一定要報這個仇。晉國的公子重耳是個人才,將來一定能夠成為霸主,當你遇難的時候就去向他求助吧!”

乍一看,宋襄公確實很迂腐,可是從另一方面,我們從他的身上也看到了東方的“騎士精神”。春秋時期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歷史階段,而宋襄公本人更是出身貴族,從小接受的就是貴族教育。所以想讓他不講仁義,那是非常困難的。對他來說,戰爭中取勝固然重要,可是贏得光明正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