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鶚簡介

高鶚

中文名稱: 高鶚

又名: 字雲士 字蘭墅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清代

民族: 滿族

生 卒 年: 約1738~約1815

相關人物: 乾隆

生平簡介

高鶚(約1738~約1815年),清代文學家。字蘭墅,一字雲士。因酷愛小說《紅樓夢》,別號“紅樓外史”。漢軍黃旗內務府人。祖籍鐵嶺(今屬遼寧),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熟諳經史,工於八股文,詩詞、小說、戲曲、繪畫及金石之學亦頗通曉。詩宗盛唐,詞風近於花間派,論文則“辭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誠”,強調以意為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順天鄉試舉人。六十年進士。歷官內閣中書,內閣侍讀。嘉慶六年(1801年)為順天鄉試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讀選江南道監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給事中。在任以“操守謹、政事勤、才具長”見稱,為官兩袖清風。高鶚除有《紅樓夢》後40回續書外,另有詩文著作多種,《清史稿·文苑二》著錄有《蘭墅詩抄》,楊宗羲《八旗文經》著錄《高蘭墅集》,今俱佚。現存《蘭墅十藝》(稿本)、《吏治輯要》及詩集《月小山房遺稿》、詞集《硯香詞·簏存草》等。

高鶚是如何續成《紅樓夢》的?這是世人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 《紅樓夢》問世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當時文字獄還在盛行,要訂正、續寫暗喻清王朝敗亡的《紅樓夢》,談何容易?從乾隆皇帝到高鶚的家人、親友,還有膽小怕事者、別有用心者、欲藉此書構陷高鶚者,都是一道道難逾的高牆、陰溝。 高鶚衝破了所有險陰,憑著非凡的才智與執著,以及對曹雪芹《石頭記》的透徹理解,進行了創造性續寫。並且藉助他人之力——同窗摯友、曹雪芹的友人、皇室中人,尤其是巨貪和坤的力保,最終使《紅樓夢》問世! 在續寫《紅樓夢》期間,相伴著一段浪漫悽美的愛情絕唱。當初若沒有那位被迫出家、溫柔剛烈、脂硯齋的外甥女畹君,便沒有今天《紅樓夢》的流傳。

高鶚,字蘭墅,一子云士,別號紅樓外史。他生於約1738年(乾隆三年),死於約1815年(嘉慶二十年)。高鶚續寫的後40回與曹雪芹創作的前80回相比,在思想藝術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但基本完成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並給《紅樓夢》以一個完整的形態,有利於它的傳播。

一部小說以其殘存的八十回成為一個民族難以企及的文學頂峰,為完成全璧而續補的後四十回竟能達到亂真的程度,與原著一起家喻戶曉,流芳百世。如今,就連對續書罵得最起勁的紅學家在整理出版《紅樓夢》時也不敢棄之而不用,讀者的認同和喜愛已使續作成為《紅樓夢》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維納斯殘臂的成功續接確確實實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文學奇蹟。

恰恰是這位奇蹟的創造者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受到嚴厲得近乎苛刻的指責和謾罵,在中國文學史上享受這種待遇的作家並不多見。曾幾何時,紅學家們將難見《紅樓夢》全璧的不滿和怨氣全撒到高鶚身上,對其所做的續補工作全盤否定,橫加指責,將其視為篡改《紅樓夢》的罪人,還有的紅學家將他描繪成用心險惡,受人指使的文化特務。其結果是高鶚以丑角形象在一部部文學史教材中被當作反面人物而遊街示眾。直到近幾年,隨著學術研究的規範化和正常化,人們才開始用比較公允和寬容的目光來重新審視這段文學史上的公案,為保全《紅樓夢》而付出辛勤勞動的高鶚終於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肯定,飽受貶斥的後四十回在紅學家眼裡也有了新的色彩和內涵。滄桑百年的榮辱興廢、風風雨雨,真是令人感慨無限,難以辭達。

用困厄失意、才華過人八個字足可概括高鶚的一生。落魄不遇,使他與曹雪芹有類似的人生體驗;才華獨具,使他的後四十回在眾多續紅之作中脫穎而出。以高鶚的見識與功力,如果他另寫一部小說,肯定會得到更高的聲譽,但他做出了續補《紅樓夢》這種極富挑戰性和冒險性的選擇,與一位最優秀的天才作家並肩而立,接受後人並不友好的審視和品評。

“天涯倦客樓頭婦,一種消沉奈落何”。十分遺憾的是,因資料的缺乏,高鶚在我們的視野中只是個面目模糊的身影,從其夫子自道及其零星的記載中可窺見其生活人生的一鱗半爪。他雖中過舉人、進士,可等他得到這些施展才學的資格時,已年過半百,油然而生夕陽之嘆了。隨後而來的內閣中書、順天鄉試同考官、江南道御史、刑科給事中等有職無權的諫官、學官官銜讓頗有胸襟的高鶚感到失落和惆悵,在不少詩文中,他流露出一種“泥途悲潦倒”的感嘆。早年的科場淹滯、晚年的平淡仕途使他始終處於悲苦困厄的心緒體驗中,這使他能夠在情感上理解和貼近曹雪芹,完成那個動人心魄的悲劇結局。一方面是“金粉飄零舊夢懷,淒涼往事付歌喉”,另一方面是“學邃才雄”,“譽滿京華”。

其過人的學識、出眾的才華、生花的口才據說是“凡在有目,諒皆欣賞”,這也許是失意人生的一種必要補償吧,否則,續補《紅樓夢》將成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永恆感嘆。

此外,我們還知道高鶚為人忠厚,常常勖勉、規勸弟子們克盡忠孝,走舉業之路。他的八股文寫得很好,思力精到,筆力雄健。在詩文中,他還常將人生如夢的感傷情懷抹上一層佛老色彩。所有這些,我們在《紅樓夢》後四十回中都可依稀感覺到。

儘管直到今天紅學家們對後四十回的著作權歸屬問題仍然眾說不一,比如有人認為其中有曹雪芹的殘稿,但更多的人相信它出自高鶚之手,因為有比較可信的證據。清代著名詩人、高鶚的妻舅張問陶在其《贈高蘭墅同年》一詩的自注中明確說:“傳奇《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俱蘭墅所補。”高鶚本人也寫過一首題為《重訂〈紅樓夢〉小說既竣題》的詩,抒發辛苦勞動後的感受。在程偉元《紅樓夢序》、高鶚《紅樓夢序》以及程、高合寫的《紅樓夢引言》中,也記述了高鶚的工作:“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至於高鶚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是修修補補,還是憑空營構,紅學家們盡可以埋首窮究,互相詰難,但恐怕永遠都不會有令人信服的最終結論,畢竟與《紅樓夢》有關的謎團太多了。在沒有新的材料推翻舊論之前,我們還是將《紅樓夢》後四十回的著作權全部歸之於高鶚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