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簡介

王士禛《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賞析

清代詩人王士禛,有一次來到蘇州,舟泊楓橋。當時的寒山寺早已在鹹豐十年 (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飛煙滅。這時,夜已昏黑,風雨雜沓。他卻穿上屐履,撩起衣袍,掌著燈火,興沖沖冒雨登岸,與寺門上題詩二首,題曰《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寄託對遠萬兩位弟兄的思念之情。

其一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

疏鍾夜火寒山寺,記過楓橋第幾橋?

其二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題畢,拂袖而去。時人都以為狂,但王士禛的文採風流,卻使古剎生輝增色,可知題留寒山寺,亦人生樂事。

寒山寺,在江蘇蘇州城西楓橋鎮,寺始建於梁武帝天鑒年間(公元502年~519年),舊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興國初年,節度使孫承佑重建浮圖七層,宋仁宗嘉佑年間,賜號“普明禪院”,然唐人已稱為“寒山寺”了。

元朝末年,寺塔俱毀,明太祖洪武年間重建,經過多次的兵火劫難,到了清末宣統三年,江蘇巡撫程德全集資重建,規模宏偉,煥然一新。

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餘座名橋之首。

下面,我們來看看第一首詩: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 疏鍾夜火寒山寺,記過楓橋第幾橋?”前兩句寫景,天已黑了,東塘正在落潮,詩人當時來到蘇州,夜泊楓橋,形單影隻,在一隻船上,聽外面瀟瀟雨聲。後兩句抒情,當時的寒山寺早已在鹹豐十年 (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飛煙滅,寒山寺的鐘聲千古出名,美麗的寒山寺鐘聲,留給人們多少甜蜜的聯想。而今天,明末的戰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爛,詩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張繼筆下的楓橋來了。作為清初詩人,王士禛發思古之幽情,純屬人之常情。這裡面,有多少的家國之思啊!清朝與唐朝,通過楓橋鐘聲,拉在了一起,而此間,又寄予了詩人多少的感觸!

再接著看看第二首詩:“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經過兵火的楓橋,經過兵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楓橋是寂寞的,是蕭條的,而水邊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來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時的楓橋的寂寥和孤獨,反映了歷經戰火之後的寒山寺的蕭條。詩人千里迢迢來到蘇州,與遠方的朋友,有著不一樣的惆悵和無奈!十年在江南,詩人的夢想是:獨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獨自傾聽夜半的鐘聲,獨自享受唐朝張繼聽到的鐘聲——而今天,詩人來到蘇州,聽到的鐘聲,卻是如此不同,心境是這樣的狀態,不禁感慨萬千!

這兩首詩歌,既反映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又寫出了世態滄桑之後的萬千思緒。感染力較強,情感衝擊力較為強大。是兩首較為出色的詩歌!但是,如果把這兩首詩歌與張繼的<<楓橋夜泊>>相比,氣魄和情感抒發空間都明顯遜色!

王士禛創立了神韻一派,而以詩的神情韻味為詩的最高境界.他反對重修飾、掉書袋、發議論、無生氣的詩,他最愛古澹自然清新蘊藉的情調。他欣賞司空圖<<詩品>>中所標舉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的意境。他為實踐他這種理論,做了大量的詩歌理論實踐,成為當時的詩壇盟主!王士禛真正能夠實踐他的理論,表現神韻的特色的,是他的七言絕詩。但規模過小,又是神韻詩派的缺點。

從以上兩首詩歌看來,還是能夠比較好地反映詩人著重寫性靈的特點,詩歌句子簡練蘊藉,富於神韻,同時又富於清新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