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超簡介

平壤之戰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9月,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中日兩國陸軍在朝鮮平壤進行的一次重要的大兵團作戰。

是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戰。上旬,清政府增派陸軍29營抵朝鮮平安道首府平壤。下旬,畏敵北逃的直隸提督葉志超亦率軍退至平壤,並被清廷任命為平壤清軍總指揮。平壤原是朝鮮舊都,是朝鮮北部水陸交通樞紐和戰略重鎮,位於大同江西岸,山環水抱,形勢險要,城牆高大堅固。共有城門六座:南為朱雀門,西南為靜海門,西北為七星門,北為玄武門,東為長慶門,東南為大同門。玄武門跨牡丹台山修築。駐守清軍1.5萬人,劃為四個防區:城北防區由左寶貴所部奉軍和豐升阿所部盛軍等駐守;城西防區由牙山軍駐守;城南防區由衛汝貴所部盛軍和毅軍之一部駐守;城東南大同江東岸防區由馬玉昆所部毅軍駐軍;葉志超坐鎮城內,居中調度。由於葉志超對敵情了解甚少,臨戰又突然改變決心,就在其倉卒作出防禦部署的同時,日軍由陸軍大將山縣有朋指揮的新建第1軍1.6萬人已完成對平壤的合圍。

日軍方面在打敗牙山、成歡清軍後,即準備北攻平壤。9日2日,在朝日軍第五師團長陸軍中將野津道賢決定將1.5萬日軍分作四路進攻平壤。具體部署是:陸軍少將大島義昌率5000日軍由漢城出發,沿大道指向平壤東南,從正面進攻;野津道貫率兵5000渡大同江下游,進攻平壤西南;陸軍少將立見尚文率兵2000渡大同江進攻平壤東北,稱“朔寧支隊”。陸軍大佐佐藤正率兵3000自元山登入(稱“元山支隊”),攻平壤北部,截斷清軍後路。四路分進合擊,定於9月15日包圍平壤,發動總攻。9月13日,四路日軍均已逼近平壤,元山支隊進至順安,切斷了清軍退往義州的後路。14日晨,元山、朔寧兩支隊一齊發起攻擊,攻占城北山頂清軍營壘數座。左寶貴親自督隊爭奪,未能成功,只得率部退入城內。當晚,葉志超見城北形勢危急,主張棄城逃跑,遭到左寶貴等將領的反對。左寶貴派親軍監視葉志超,防止其逃跑。9月15日晨,日軍分三路發起總攻:大同江東岸的日軍混成第九旅團在大島義昌率領下分三路進攻平壤城東南。扼守大同江東岸的馬玉昆部奮力抵抗,與進攻之敵展開肉搏,自晨至午後,終於打退了日軍的進攻。北路戰鬥更加激烈。日軍於當天拂曉再次發起進攻,左寶貴親自登玄武口指揮。戰至上午,日軍先後攻破玄武門外的五座堡壘,並向玄武門猛烈突擊。左寶貴為表示誓與平壤共存亡的決心,身穿黃馬褂,繼續指揮,中炮陣亡。日軍於中午占領玄武門。在此緊急關頭,作為主帥的葉志超不是部署力量加強防守,而是讓部將在城頭豎起白旗投降,並下令撤軍。當時東西兩路清軍已將進攻之敵擊潰,正準備乘勝出擊,接到撤軍命令後只得率部回城。總指揮葉志超回城後懼駭不已,決定乘雨夜棄城北逃。當晚,清軍從平壤城七星門和靜海門蜂擁外出,沿義州大道向北潰退,於城北山隘遭日軍伏擊,人馬自相踐踏,2000餘人,俘虜數百人。清軍退至順安時,又遭日軍攔擊,損失慘重。16日,葉志超等逃至安州,然後又往義州逃跑。至24日,葉志超率殘部在一周內狂奔250公里,放棄朝鮮北部義州等戰略要地,全部退過鴨綠江,撤至境內。日軍隨之占領朝鮮全境,並將戰火燒到中國境內。

點評:此戰,前後不過兩天,日軍傷亡700餘人,清軍陣亡2000餘人、被俘683人。清軍的慘敗,主要在於清政府的腐敗和前敵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不思拚戰,遇戰即率部潰逃,致使軍心大亂。從戰略上看,清政府執行消極抵抗政策,沒有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勇 氣和決心,一味堅持保守方針,致使2萬清軍株守平壤,坐待敵人進攻。從作戰指揮上 看,清軍更是無所作為。在戰爭已經開始,敵人進攻在即的時候,清政府任命成歡逃將 葉志超為各軍總統,作為前敵主帥。葉志超庸懦怯敵,既不敢驅軍南下,主動殲敵,也 沒有保衛平壤的決心,一經接仗,精神先潰,再次率先逃跑,致使軍心大亂,在撤退過 程中多次被日軍截擊,死傷枕籍。平壤之戰失敗,葉志超確應負主要責任。至於日軍方 面,早將清軍底牌摸清,故能按原定計畫穩步推進,憑藉優勢火力和組織完善、訓練有 素的軍隊打敗清軍。此戰後,日軍完成對朝鮮全境的占領,很快侵入中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