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簡介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1859年(清鹹豐九年)6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軍民抗擊英法聯軍第二次進攻天津大沽口的作戰。

《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簽訂後,鹹豐帝諭令清軍悍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主持和加強大沽口防務,將炮台增至6座,共設大炮60門,由4000名清軍駐守,並在天津以南15公里處的雙港修築13座小炮台,駐兵把守。英、法政府不滿足於《天津條約》的條款,準備利用進京換約之機,再燃戰火。是年6月下旬,英法聯軍艦隊及兩國公使先後到達大沽口外,要求從大沽口溯白河而上,武裝進京換約。新任直隸總督恆福奉命照會英、法公使,約其由北塘登岸,遭到拒絕。25日晨,聯軍艦隊司令賀布少將親率13艘艦艇闖入海口,拆除障礙物,並炮擊南北兩岸炮台,守軍發炮還擊。15時,海口第一道障礙物被清除,聯軍艦隊即向橫鎖海口的鐵鏈進逼,並發炮猛轟兩岸炮台,守軍以猛烈炮火還擊。聯軍旗艦“鴿鳥”號中彈,多人斃命,賀布亦受傷,改乘“鸕鶿”號繼續指揮戰鬥。至16時,聯軍艦艇幾乎全部被擊傷,有的被擊沈,“鴴鳥”號亦被擊毀,僅一人跳水逃脫。17時,聯軍陸戰隊千餘人分乘20餘只小艇,由美國軍艦協助拖帶,從南岸強行登入。僧格林沁急調精兵前往阻擊,北岸炮台亦發炮支援。聯軍死傷慘重,被迫於午夜退回艦艇,狼狽撤出海口。   點評:此次作戰,僧格林沁指揮有方,使聯軍13艘參戰艦艇有6艘喪失戰鬥力,4艘被擊毀擊沈,參戰官兵1200餘人死傷過半。而清軍僅32人傷亡,炮台輕度受損。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