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璘簡介

吳璘

吳璘(1102—1167),德順軍隴乾(今甘肅靜寧)人,字唐卿,吳玠弟,宋朝著名軍事將領。

北宋末從軍。建炎二年(1128)從吳玠鎮壓史斌,以功升永興軍路書寫機宜文字。建炎三年十一月,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任命吳玠為統制,吳璘以未入品的進武副尉“掌帳前親兵”,後隨兄吳玠參加“富平之戰”。紹興元年五月,擊敗金軍第一次進攻和尚原的戰鬥,已以功屢遷為秦鳳路兵馬都鈐轄、統制和尚原軍馬,成為中級武官。十月,參與“和尚原之戰”,吳璘以功升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紹興三年,又以鳳翔抗金戰功升秦州知州、兼節制階、文州軍馬。紹興四年三月,參與“仙人關之戰”,以功升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熙州(今甘肅臨洮)知州、統制關外軍馬,仍節制階、文州軍馬。

五年十二月,吳玠所部編為右護軍,吳璘任統制。紹興七年,升兼陝西諸路都統制。行營護軍常例不設都統制,右護軍由四川宣撫使吳玠直接統轄。紹興九年春,吳玠病重,無力統轄軍隊,任命吳璘為都統制以統轄右護軍。六月,吳玠病死,吳璘遂成為右護軍最高長官。當時宋金議和,金歸還陝西,吳璘兼任秦鳳路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秦州知州,吳璘認為此次和議不穩固,為防金朝反覆無常,只以牙校三隊前往秦州,主力仍固守原地。次年五月,金毀約攻入陝西,占領永興軍等地,右護軍近一半因出戍而被隔絕在陝北,吳璘被任命為同節制陝西諸路軍馬以統領陝西宋軍抗金。六月,幾乎與東線劉錡保衛順昌之戰的同時,吳璘與楊政、郭浩等與西線金軍主將完顏撒離喝大戰於鳳翔、扶風,宋軍攻占扶風,又大敗撒離喝於鳳翔城西百通坊,隔在陝北的右護軍得以撤回川陝邊境。九月,吳璘以功建節,領鎮西軍節度使。紹興十一年九月,吳璘又攻占秦州,大敗金兵於秦州北的剡家灣,收復陝北一些州縣,聲振關中,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吳璘奉命退兵,新復諸地重又劃歸金朝。

紹興十二年,吳璘改任階、成、岷、鳳州經略使,屯駐興州(今略陽)。紹興十四年,劃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吳璘任利州西路安撫使,置司興州。紹興十七年,行營護軍中僅存的右護軍改制為興州御前諸軍,吳璘任都統制,兼興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撫使。“時和議方堅,王(吳璘)獨嚴備,日為敵至之虞”。紹興二十一年,升太尉。紹興二十六年,升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職務官稱因而也改為“領興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職事,改判興州。渡江以來,未有使相為都統制者,……故改命之”。

紹興三十一年五月,面對金帝完顏亮發動侵宋戰爭的形勢,吳璘被任命為四川宣撫使,置司興州。九月,金軍游騎侵擾四川邊境,有病在身的吳璘隨即乘肩輿上仙人關,準備抗擊大舉進犯的金軍。十月,吳璘又兼領陝西、河東招討使,因病回興州,由於形勢嚴峻,只得再次扶病上仙人關指揮抗金戰爭,吳璘部將們先後攻占隴州(今甘肅隴縣)、洮州(今臨潭)、蘭州、原州(今臨涇)等大片地區,吳璘也數次親臨前線督戰。南宋東西兩線依靠年老有病的劉錡和吳璘指揮作戰。同年十二月“詔吳璘班師,……(吳璘)知朝論主和,於是棄德順軍,倉卒引退,金乘其後,正兵三萬,得還者璘僅七千人,偏裨將佐所存無幾”。

乾道元年(1165)五月,吳璘升太傅,封新安郡王,仍任四川宣撫使,改為判興元府(今陝西漢中)。次年八月,又改為判興州。乾道三年(1167)四月,再任光元府知府,兼利州路安撫使。五月,吳璘病死,終年66歲,追封信王,謚武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