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澤簡介

宗澤生平介紹

宗澤(1060—1128),字汝霖,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南宋著名軍事將領。

元祐六年(1091)中進士,先後任大名館陶(今屬河北)、龍游(今屬浙江)、趙城(今山西洪洞北)、掖縣(今山東萊州)、登州(今蓬萊)等州縣官,任上興建學校,減免賦稅,頗有建樹。宣和元年(1119)三月,時任登州知州的宗澤以建神霄宮不虔誠,受到除名編管的處分。宋金締結“海上之盟”,宗澤認為“天下自是多事矣”,遂退居東陽(今屬浙江)山谷間。

靖康元年(1126),宗澤被召至京城,任宗正少卿,充和議使。因他反對求和,朝廷恐有礙和議,改命他任磁州(今河北磁縣)知州。這時,北方地區的形勢十分險惡,金軍大舉南下,太原失守,宋朝派往兩河地區的地方官大多託故不往。宗澤受命當日就率弱卒十幾人赴任。磁州城“經敵騎蹂躪之餘,人民逃徙,帑廩枵然”,宗澤繕城壁、治器械、募義勇,嚴陣以待。金兵渡河南下,怕宗澤從背後襲擊,派兵進攻磁州。宗澤披甲登城,命壯士用神臂弓射退金兵,又開城門追擊,殺敵數百。

同年十一月,康王趙構和刑部尚書王雲奉命出使金軍營議和,途經磁州。知州宗澤竭力勸阻並指出:“敵情豈有肯和之理哉,特設詭詞欲挽致大王耳”。百姓們也攔住趙構的馬不讓前行,認為王雲是金的奸細,將他打死。趙構只得留在磁州,後又退回了相州(今河南安陽)。

金軍一面與宋議和,一面迅速南進,包圍了宋首都開封。宋欽宗從圍城中派人持蠟書任命趙構為兵馬大元帥,宗澤、汪伯彥為副元帥,要他們立即入援。康王率軍離開相州,履冰渡過黃河到達大名,宗澤率2000人首先趕到大名。這時,欽宗又派人持蠟書送給康王,讓他不要輕舉妄動。汪伯彥等人都認為議和能成功,不願進軍,只有宗澤堅決不相信女真人的誠意。康王即派宗澤率軍萬人打著康王趙構的旗號進駐澶淵。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軍劫徽、欽二帝北上。宗澤得知開封失守,立刻趕到大名,準備在金兵歸途中奪回徽、欽二帝。雖然已傳檄四方,其他“勤王”之師卻無一兵一卒到來。宗澤只得放棄計畫,轉而上書康王趙構,勸他即皇帝位。

靖康二年五月,趙構即位以重建宋朝,改當年為建炎元年,史稱南宋,趙構為南宋高宗。六月,宗澤被任命為襄陽府知府。宗澤極力反對割地求和,表示“臣雖駑怯,當躬冒矢石為諸將先,得捐軀報國恩足矣”,因而改任青州(今屬山東)知州。

宰相李綱十分器重宗澤,認為綏復舊都非宗澤不可,時年69歲的宗澤隨即被改任開封知府,全面負責東京的防務。經過金兵的洗劫,舊日繁榮的都城瘡痍滿目。城內盜賊橫行,物價飛漲,而且金兵尚駐紮在距京城以北不足二百里處,城內人心惶惶。宗澤到任後,立刻著手整頓社會秩序,修築城防設施,開封很快穩定下來。朝廷隨後升宗澤為東京留守、開封府尹。金朝派人以出使偽楚為名,到開封探虛實,宗澤立即進行拘捕並要求將其處死。朝廷大臣對此事大多持否定態度,宋高宗下手諭將其釋放,但宗澤不執行。尚書右丞(副相)許景衡極力為之辯護:“澤之為尹,威名政績卓然過人,誅鋤強梗,撫循善良,都城帖然,莫敢犯者,又方修守御之備,歷歷可觀”,主張重用宗澤,使成其禦侮治民之功。宗澤還積極支持中原地區的忠義民兵。河東義軍首領王善擁兵幾十萬準備進占開封,宗澤單騎進入王善營中,握著他的手流淚說:“朝廷當危難之時,使有如公一二輩,豈復有敵患乎。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王善深為感動,立即歸降。其餘義軍首領楊進、王再興、李貴、王大郎等先後投到宗澤麾下,軍威大振。當建炎二年金朝大軍向開封逼近時,宗澤成竹在胸,指揮劉衍、閻中立、張偽、趙世興等將領一次次打退金兵。北方百姓尊敬地稱威震天下的宗澤為“宗爺爺”。

堅守開封的同時,宗澤先後上疏二十餘次,強烈要求宋高宗迴鑾開封,收復失地。但均為黃潛善、汪伯彥等所阻。宋高宗只是表示要擇日回京,根本不打算抗金。眼看收復故土無望,宗澤憂憤成疾,病疽於背。七月,他在病中仍鼓勵諸將:“爾能為我殲滅同仇以成主上恢復之志,雖死無恨”。臨終前,他“連呼過河者三,遺表狀贊上(高宗)還京”。“死之日,都人為之號慟,朝野無賢愚皆相吊出涕,三學之士千餘人為文以哭澤”。卒年70歲。謚忠簡,著作有《宋忠簡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