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的來源

諺語是人民民眾口頭流傳的習用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來反映深刻的道理。 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口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諺語多半在民間口語中廣泛流傳,表達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閃耀著人民智慧的光芒。諺語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結晶,同時在外國也收到廣泛套用。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根據內容,可以分為三類:

(1)認識自然和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如“長蟲過道,大雨要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深耪棉花淺耪瓜,不深不淺耪芝麻”。

(2)認識社會和總結社會活動經驗的諺語:如“官不貪財,狗不吃屎”、“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3)總結 一般生活經驗的諺語: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覺老”、“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才受窮”。

(4)歇後語和俗語:歇後語是一種具有獨特藝術結構形式的民間諺語,它由兩部分組成,前面是假託語,是比喻;後面是目的語,是說明。分為寓意的和諧音的良種,主要用來表現生活中的某種情景和人們的某種心理狀態,如“芝麻掉進針眼裡——巧透了”、“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歇後語往往具有幽默、諷刺的意味,比如“老虎戴數珠——假慈悲”、“夜貓子進宅——凶多吉少”。比喻形象,諷刺尖銳,表現力很強,有人把歇後語比作俗語中的“雜文”,是很有道理的。俗語是一種形象的定型化的短語,如“紙老虎”、“吹牛皮”、“翹尾巴”、“亂彈琴”、“硬骨頭”等等。這些詞語出現在日常的口語、對話中,使語言顯得格外生動活潑,形象簡練,具有很強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