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夫個人資料

鄭劍夫:根雕藝術獨闢蹊徑

中等身材,黝黑皮膚,憨厚笑容。第一眼看到鄭劍夫,覺得他真像一個傳統的中國農民。他的手,骨節粗大,厚實有力,進一步印證了這種印象。

藝術精品,只需寥寥數刀

然而,走進他的工作室,你會突然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飽經風霜的達摩,洞察世事的羅漢,雍容華貴的仕女,雲遮霧罩的山水,聰慧活潑的孩童……一塊塊看似笨拙的樹根,到了鄭劍夫手中,只需三兩下擺弄,轉眼間就成了一件渾然天成的藝術小說詩歌文學作品。

傳統木雕刀法精細,圖案精美,注重細節;現代派的做法,則是取奇形怪狀的木頭,不著一刀,也是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而鄭劍夫於兩者之外獨闢蹊徑,依根勢,順紋理,寥寥數刀,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形象就躍然而出。眼前這件名為“遨遊四海”的根雕是一尊寬袍大袖的彌勒佛,樹根天然的紋理,變成了隨風飄蕩的大袖,細看時,似有“呼呼”風聲。

“我的根雕,仍然遵循中國傳統的審美理念,但並不死守傳統木雕過分重細節雕刻的手法,而是因材而宜,不拘一格。一塊樹根,最後是雲是水還是達摩,都在於見到它時一瞬間迸發出的靈感。這樣,才能做到我心目中的‘天人合一’。”

藝術美感,來自生活底蘊

百藝之才,源乎創意。這種不拘俗成、自成一體的藝術手法,不但是鄭劍夫的藝術特色,更成為浙派根雕的藝術特色:強調根雕的天生自然形態,注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自然材質美感。

鄭劍夫的藝術靈感,來自他紮實的生活底蘊。

這個生長於浙江嵊州鄉村的漢子,從小喜歡拿塊泥巴用小刀刻刻劃劃,長大後,“順理成章”做了木匠。鄭劍夫至今記得,1978年,他無意中拿塊樹根一刻,發現原來樹根的魅力如此之大:木雕好比工筆畫,講究線條和刀法,只要用力,就可以一再複製;而根雕則不同,順乎天然,即興發揮,每件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和驚喜。鄭劍夫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根雕之路。

在乎藝,也在乎材。鄭劍夫的根雕,用材之奇成為其被海內外收藏者青睞的原因之一。每年,他都會到全國各地乃至境外尋覓木材,山腳水底的枯根朽木,卻往往是他眼中的至寶。在他位於嵊州城北的工廠里,各種千奇百怪的樹根堆成一座小山。這其中,又以古沉木為最奇。這種外皮如樹色、內里顏色黝黑的木材,都是地殼變動後沉至水底,已經埋藏少則數千年、多則百萬年的珍貴木材。

藝術道路,這般永無止境

鄭劍夫有一組聞名遐邇的組合根雕“梁山一百零八將”。這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他精選了柏木、柚木、柞木、黃花梨木等20余種根材,歷時6年才完成。這一百零八將,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讓人不由得擊掌讚嘆。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評價說,“不但是精品,更是極品”。

鄭劍夫,這位藝術道路上的不懈追求者,正在收穫著他的成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這些響噹噹的稱號和沉甸甸的獎盃,記載著他的探索之路。他自身獲得成功的同時,浙派根雕的大旗也被高高擎起。

然而,鄭劍夫心中的苦惱卻與日俱增:近幾年來,沒有一件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讓自己真正滿意!“我想一個人躲起來,靜心創作,尋找心中最想塑造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他心中,藝術道路就是這般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