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澤簡介

史天澤

史天澤(1202—1275),字潤甫,燕京永清(今屬河北)人,元朝著名的軍事將領。

其曾祖史倫,因築室發土得金而有財,逢金季亂世,建家塾,招學者,納豪士,濟艱困,以俠義著稱,在河北諸郡組織清樂社四十餘個,每社近千人,成為地方上一大豪強。其祖父史成矽、父親史秉直,均繼承家業家風。1213年木華黎征伐河北、山東時,史秉直率數千人到涿州(今河北涿縣)降附。木華黎命史秉直管領降人家屬,駐屯在霸州(今河北霸縣),任其長子史天倪為千戶,三子史天澤為帳前總領。史秉直又招附十餘萬家,遷於北方;1214年,從木華黎攻北京(今遼寧寧城西北),克之,授北京“行尚書六部事”(按:即管領政務的官員),此後遂移家於北京。史天倪在清樂社成員中選壯勇萬人為義兵,號清樂軍,以從兄史天祥為先鋒。在木華黎麾下,史氏一家屢建戰功。

1220年,木華黎在占有河東多數地方後折而經略河北西路,金真定經略使武仙歸降。木華黎以史天倪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行府事,武仙副之。史天倪勸木華黎禁止剽掠,致使河北金將士歸降者增多。1221至1224年間,史天倪轉戰於河北、山東與山西各地。1225年,武仙的黨羽據西山腰水、鐵壁二寨叛,史天倪將叛軍剿殺。武仙謀作亂,設宴邀天倪而殺之。事變發生時,史天澤正護送母親北歸。府僚追到燕京告變,史天澤即南還,行抵滿城,招集到許多士馬。孛魯得到事變訊息後,命史天澤襲兄職為都元帥,並派肖乃台將蒙古軍三千赴援。

史天澤與肖乃台合勢進攻盧奴。武仙驍將葛鐵槍擁眾萬人拒戰,史天澤奮戰敗之,生擒葛鐵槍。接著,史天澤連下中山(今河北定縣)、無極(今河北無極)、趙州(即沃州,治今河北趙縣)等地,並於當年六月收復真定。不久,宋大名總管彭義斌與武仙聯合,謀取真定,仍未成功;史天澤且斬殺彭義斌,勇名大振。彭義斌亡,南宋從此盡失河朔。數月後,武仙潛結內應,夜裡斬關入城,史天澤東奔藁城求得董俊援兵,且肖乃台軍也趕到,鏇即收復。肖乃台欲殺叛人,史天澤說:“他們都是被脅迫而為,並無該殺之罪。”在他的勸說之下全予釋放。接著史天澤攻克武仙盤踞的西山抱犢等寨,武仙遁去。史軍南下,進克相州(治今河南安陽)、衛州(治今河南汲縣)。史天澤以真定為中心,任用原金朝治下的儒士和官員,繕城壁,修武備,招集流散,存恤窮困,幾年之間,頗有治績。他在這裡成為一大漢人世侯。

1229年,窩闊台即大汗位,朝議設立三大元帥分統漢軍,遂立三萬戶,任史天澤為真定、河間、大名、東平、濟南五路萬戶。1230年冬,武仙復屯兵於衛州,史天澤圍而攻之,金將完顏合達率十萬軍來援,仍無濟於事,武仙逃逸,衛州收復。而後,天澤受命在東線削弱金的防守力量。1232年春,窩闊台由白坡渡河,詔史天澤出兵河南相會,兵至,三峰山之戰已獲大捷,遂奉命略地汴京以東,招降睢州(今睢縣)、泰康(今太康)、柘城、瓦崗等地。1233年正月,金帝自汴京出奔,先渡河而北至黃龍崗,令完顏白撒西襲新鄉、衛州,史天澤率輕騎進援獲勝。金帝乘船東下,進入歸德(今商丘)。撒吉思不花不聽史天澤勸告,在睢陽背水而營,全軍覆沒。金帝再逃入蔡州(今汝南),蒙古各路軍隊會集進攻,史天澤在北路結筏潛渡汝水血戰立功。蔡州城破,金帝自縊而死。

金亡後,史天澤回到真定。當時,賦稅苛重,尤其是為了交納賦稅,借貸西域商人的債銀,一年以本加倍算利,以後每年連息加倍計算,稱為“羊羔利”。史天澤奏請官償一本息而止,得到中書令耶律楚材的支持,且普遍推行。1238至1239年間,真定一帶遇到蝗災,百姓又借債貢賦,積至銀一萬三千餘錠,史天澤傾其家資,其屬下官吏也爭相效法,代償債銀。他又奏請以中戶為軍戶,上下戶為民戶,按貧富定賦額,獲準後布告諸路,為定製。真定達魯花赤忙哥撒兒率領的數萬蒙古軍散處各地蹂躪莊稼,史天澤也奏準使蒙古軍徙居嶺北,保護了農耕生產。

滅金以後,史天澤繼續參加蒙宋戰爭。1235年,從皇子曲出攻棗陽(今屬湖北棗陽),他先登力戰而克。繼攻襄陽(今湖北襄樊),他驅二舟勇士直搗峭石灘,破宋守軍犄角之勢。1237年冬,他從宗王口溫不花圍攻光州(今河南潢川),連破其外城、子城;再攻復州(今湖北天門),請督四十勇士攻破宋舟三千連成的“柵”,敵懼而降。又攻壽春(今安徽壽縣),史天澤獨當一面,擊敗夜出斫營的宋兵,乘勢連下滁州(今安徽滁縣)、盱眙(今屬盱眙)和寶應(今屬江蘇)等淮東州縣。這些征戰,“雖會諸道兵共事,其伐謀制勝,敵愾樹功,未嘗不在群帥之右”。1241年,史天澤引侄史楫見窩闊台,因原系奉詔承襲兄天倪之職,請解職還授與楫,窩闊台嘉其讓官,別任史楫為真定兵馬都總管。

1252年春,史天澤入覲蒙哥大汗,受賜衛州五城為分邑。當時,“漢地不治”,地方官的暴虐,苛重的征派,使許多地方再次發生人口流散、土地荒蕪的現象。在邢州(治今河北邢台)、京兆以及最後從金國奪取的河南,這些情況尤其嚴重。忽必烈受命主持漠南漢地軍國重事,即以史天澤為河南經略使。史天澤到任後,“選賢才,居幕府,以清其源;置提領,布郡縣,以察奸弊。均賦稅以蘇疲睏,更鈔法以通有無,設行倉以給軍餉,人始免攘奪矣。立邊城以遏寇沖,民皆得以保全矣。誅奸惡以肅官吏,立屯田保甲以實邊鄙。利則興之,害則去之,不一二年而河南大治”。又以侄史權、史樞戍唐州、鄧州屯田,逼宋襄、樊。1257年,蒙哥對忽必烈產生猜忌,派阿蘭答兒、劉太平等到陝西、河南鉤考錢穀。阿蘭答兒對河南官員羅織罪名,但史天澤以勛舊而獨見優容,史天澤說:“我是經略使,是非功罪,理當我責,今舍我而罪餘人,心何能安。”於是許多人得到開釋。

1258年,史天澤從蒙哥伐宋,攻入西蜀。第二年夏,兵圍合州(今四川合川)的釣魚山,攻而不下。宋將呂文德揮船千餘,溯嘉陵江而上,蒙古軍迎戰於三槽山(在今合川縣南)西,不利。史天澤奉命抵禦,分軍為兩翼,跨江注射,親率舟師順流縱擊,奪宋艦百餘艘,三戰三捷,追至重慶而還。七月,蒙哥在前線受傷後去世,史天澤和群臣奉靈柩北還。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首召史天澤,問以治國安民之術。史天澤上疏,建議“立省部以正紀綱,設監司以督諸路,霈恩澤以安反側,退貪殘以任賢能,頒奉秩以養廉,禁賄賂以防奸,庶能上下丕應,內外休息”(《元史·史天澤傳》)。忽必烈命他到長江中游撤回軍隊,事畢,授他為河南宣撫使,不久兼江淮諸翼軍馬經略使。

中統二年五月,他受任為中書右丞相,遂將先前所說治國安民之術次第施行。他主持中書省,定省規十條,使政務運作井然有序。1252年括戶百萬有餘,此時諸色占役者已過大半,他奏準悉予罷除。稅糧和科差,他堅持以統一的標準征派。他在大臣們中間協調彌合,發揮各人的作用,自稱“天澤武臣,何克負荷。但物務未安者,老夫通譯其間,為諸君條達耳。相則何敢當。”認為自己只是充當諸宰臣與皇帝間通譯(用蒙古語上傳下達)的角色。他善於“體時順勢,通變制宜”,使漢法在特殊的條件下得以推行。論者以為“中統至元初治”的出現,史天澤出力甚多。

這年九月,史天澤扈從忽必烈北征阿里不哥,十一月,在昔木土腦兒地方大敗阿里不哥。

中統三年二月,山東李璮發動變亂,從益都率軍進據濟南。忽必烈先命宗王哈必赤總督諸軍南向討伐;四月,增派史天澤專征,諸將皆受節度。史天澤到達濟南,對哈必赤說:“李璮詭計多端,又有精兵,不宜與他硬拚,應當長期圍困。”於是,指揮各路將士開河築環城,將李璮困在濟南。七月時,濟南城中糧絕,軍心潰散出降,李璮投大明湖自盡未遂而被俘。史天澤、張柔、嚴忠濟等立即將李璮在軍前處死。接著,大軍東行,益都聞風而降。

李璮之變發生後,有人究其原因,以為漢人世侯之權太重。史天澤於是奏稱:“兵民之權,不可並於一門,行之請自臣家始。”這年十二月,忽必烈在各路實行軍民分職,史氏子侄解除兵權者達十七人。不久,其右丞相之職也被免去。

至元三年(1266)二月,忽必烈以史天澤為樞密副使。四年六月,復以史天澤為中書左丞相。五年九月,仍以史天澤為樞密副使。六年,詔命史天澤與駙馬忽剌出主持進攻襄陽軍務,第二年因病回燕京。至八年正月,史天澤告老,未獲允準;五月,受任為平章軍國重事,特許僅預問大事。

至元十年二月,宋呂文煥以襄陽降元;四月,忽必烈決定大舉代宋。十一年三月,詔改荊湖樞密院為行中書省,伯顏、史天澤並為左丞相,率大軍自襄陽水陸並進。史天澤行至鄭州(治今鍾祥)遇疾,返還襄陽,隨即又回到真定。忽必烈遣其子史槓與御醫馳視,史天澤臨死奏言:“但願天兵渡江,慎勿殺掠。”死後,元世祖詔贈太尉,謚忠武。後累贈太師,進封鎮陽王,立廟。

史天澤及其家族是蒙元初期河北最大的一支地方勢力,漢地世侯的首要代表,為鞏固和發展蒙古貴族在中原的統治立了大功。他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唯一的官至右丞相高位的漢族顯貴的代表人物。他與當時的多數世侯不同,他從未奉仕於金或宋,而在歸附蒙古以後則一心相隨到底。舊史稱他“臨大節,論大事,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立論多出人意”,“出將入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以比於郭子儀、曹彬雲”(《元史·史天澤傳》)。他四十以後始折節讀書,酷嗜《資治通鑑》。他好賢樂善,金亡後歸依的名士頗多,他均待以賓禮,並在一起講究經史,推明治道。他對賦詩和寫雜劇也有興趣,與一些雜劇作家來往密切,元初真定雜劇的興盛當與他的支持有關。

史天澤有子八人,名格、樟、棣、槓、杞、梓、楷、彬,均官至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