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顯宅簡介

金顯宅:中國腫瘤醫學之父

王德元

金顯宅,腫瘤外科專家。出生於朝鮮。對乳腺癌、骨纖維肉瘤、嗜伊紅細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腫等多有研究。在多種癌瘤根治術術式方面作出貢獻。主持統一了乳腺癌的國內分類法,創建了中國腫瘤學會和抗癌協會。培養了大批腫瘤外科人才。

金顯宅1904年3月7日出生於朝鮮漢城。1916年畢業於漢城私立攻玉國小。父親是中藥店老闆。1919年3月,在漢城私立培才中學國中三年級讀書時,參加了要求朝鮮獨立的罷工、罷課、罷市的愛國運動。為避免日軍的殘酷鎮壓,其父將他裝在背簍中,偷越鴨綠江橋,進入中國國境,投奔在張家口開辦“十全醫院“的大哥金顯國處。在大哥的關懷下,他加緊學習漢語和英語。

1920年他考入滬江大學附中,1923年高中畢業,因其學業成績優良,被保送滬江大學醫預科。在醫預科因成績優異,常獲校方頒發的獎學金。在大學三年級時,參加了朝鮮青年在中國謀求朝鮮獨立的組織。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因為他是滬江大學第一批考入協和的學生,該校授與他100元的獎學金。他在協和讀書期間,因學習成績優異,獲得每年100元的獎學金。1927年獲得上海滬江大學理學院學位。1931年從協和醫學院畢業,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1930年加入中國籍。

在協和醫學院畢業後,任協和醫院住院醫師3年。1933年協和醫院成立了腫瘤科,由j.w.斯皮斯(johnw.spies)任科主任。1934年外科主任勞克斯(harold loucks)醫師動員他擔任腫瘤科主治醫師,他欣然同意。

1933年12月25日與津沽紡織業巨頭的長女吳佩球結婚。吳家反對這門親事,吳佩球斷然出走,斷絕了與父母的來往。結婚那天只有金顯宅的大哥一家和他們的朋友們參加祝賀,在婚禮將近結束時,吳佩球的母親趕來出席。

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金顯宅動身乘船赴美留學。先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紀念醫院跟病理專家尤文(ewing)博士學習腫瘤病理一年,1938年又去芝加哥腫瘤研究所進修腫瘤臨床,尤以腫瘤外科和放射治療為重點。曾利用晚間參加了一期“如何寫作科學論文”的學習班,掌握了書寫科研論文的基本知識。1939年3月~9月間,訪問了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丹麥、瑞典、瑞士和義大利,考察各國的腫瘤醫院或癌症中心的診療工作。1939年10月回到北平,任協和醫學院外科副教授和協和醫院腫瘤科主任。

194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被日本侵略軍占領,醫院被迫關閉。他遂與卞萬年、卞學鑒、王志宜、方先之、關頌凱和林景奎諸醫師同赴天津,合資開辦一所“恩光醫院”,他負責外科和瘤科的工作。

日本投降後,他在天津行醫,經濟收入日豐。1945年11月應老師柯特樂(max cutler)之邀去芝加哥進修,在芝加哥大學比林氏附屬醫院進修腫瘤外科,併兼任芝加哥腫瘤研究所的研究員。

1947年2月回國,仍在天津恩光醫院開業。業務極忙,除給中國人治病外,在津的外國人也都找他看病,所以,收入極好,他就將多餘的錢儘量購買各種股票。1948年他一度決意南遷,最後聽從朱憲彝的勸告,留在天津。

1949年他除私人開業之外,還擔任河北醫學院(後遷往河北省石家莊市)的外科教授、天津市總醫院(後更名為天津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和天津市第四醫院(後更名為天津市第二中心醫院)的外科顧問醫師。1949年11月中紡醫院(後更名為華北紡織管理局第一醫院,最後改名為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正式開業,他被聘為外科顧問醫師。

1951年夏,金顯宅參加了抗美援朝志願醫療隊。

1951年冬英國倫敦教會在天津開辦的馬大夫紀念醫院(mackenzie memorial hospital)被中國政府接管,改名為天津市人民醫院。該院於1952年成立瘤科,金顯宅被聘為顧問醫師。自1952年1月開始,他正式擔任華北紡織管理局第一醫院外科主任,同時又在恩光醫院行醫。

1954年,金顯宅受衛生部委託,在天津市人民醫院開辦全國高級腫瘤醫師進修班,培訓主治醫師及其以上人員,為期一年。這種進修班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停辦,至1990年已開辦了23期。

1956年,恩光醫院停業。金顯宅辭去第一中心醫院外科主任之職,專任天津市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人民醫院腫瘤科問世以來,在人民民眾中逐步樹立起威信,於是來信問病者日眾。他對人民來信極為重視,每次都親自看信,然後向其秘書口述回答,秘書回信一式兩份,其中一份存檔或置人病案中。凡是他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負責解決,若信來自外地,他無法親自診治,也一定代為介紹,務求就地處理。對於人民來信,他從不積壓。20世紀90年代天津市腫瘤醫院(即原天津市人民醫院)的病床數已擴展到600張,但仍是以腫瘤外科為重點的癌瘤中心。

1963年他創辦中國第一份腫瘤學雜誌《天津醫藥雜誌腫瘤學附刊》,並任主編。“文革”中雜誌停刊,1978年復刊,1984年改名為《腫瘤臨床》,1986年又一次改名為《中國腫瘤臨床》。1987年,他任名譽主編。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迫害,勞動近2年。

1972年,天津市建立了腫瘤研究室,金顯宅任主任。1977年研究室擴充為天津市腫瘤研究所,他任副所長。1980年他任天津市人民醫院院長和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1983年任天津市人民醫院名譽院長和天津市腫瘤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1年主持了在天津市召開的全國腫瘤醫師進修班第一屆學術交流會。

1984年4月他主持了在天津市召開的中國第一屆國際乳腺癌學術會議。在會議期間他倡議建立“中國抗癌協會”。翌年,中國抗癌協會正式成立,他擔任名譽理事長。同年,美國腫瘤外科學會授予其榮譽會員稱號。

1986年座落在河西區體院北的天津市腫瘤醫院建成。他為建築這所新院奔波操勞近十個寒暑。

1988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吸取他為正式會員。

1989年10月,參加了在天津召開的全國腫瘤醫師進修班第二屆學術交流會,在會上他被譽為“中國腫瘤醫學之父”。1990年9月4日因敗血症逝世於天津。

他生於朝鮮,其父為漢學家,故他自幼苦讀漢文,並寫得一手好漢字,對古漢語造詣頗深。只是說國語的機會少,再加上在協和醫學院讀書完全使用英語,所以,對中文的醫學術語可謂一竅不通,故50年代初期他用國語講腫瘤課時確實極其吃力,必要時得用英語表達,此時他的弟子們給他翻譯。經過幾屆進修班的講課,他的國語講學和中文醫學術語的運用都進步很大。他有語言天才,講英語沒有母語口音,日語也講得不錯,法語可與法國友人進行一般交談,朝鮮話是他的母語,上海話也能講幾句。

培養腫瘤科骨幹

1952年他主持天津市人民醫院腫瘤科工作,深知要想開展中國的腫瘤事業,關鍵在於幹部。當時人民醫院腫瘤科僅有病床20張,門診量也不大。腫瘤醫師除他外僅有3人。因此,他有計畫地組織和安排了一期腫瘤專業骨幹培訓班。白天擠不出時間,就利用夜晚每周講課兩次,每次兩個小時。講課內容為放射治療學的物理基礎和放射生物學基礎,以及腫瘤學總論和各論。在各論方面,請方先之講骨腫瘤、施錫恩講泌尿科腫瘤、趙以成講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林崧講卵巢腫瘤、柯應夔講子宮頸瘤等。每次授課後,指定學員將授課內容整理成筆記。授課歷時2年,整理好的筆記由人民醫院印刷裝訂成5個分冊,名為《腫瘤學講義》,在第一屆全國腫瘤醫師進修班(1954年12月至1955年11月)中用作正式課本。第一屆學員畢業後,講義進行改寫,1956年人民醫院內部出版《腫瘤學講義》第二版,作為第二屆進修班(1956年3月至1957年2月)學員的教材。以後,《腫瘤學講義》陸續有所改寫,1961年出第三版,1964年出第四版,1979年出第五版,1988年出第六版。

培訓幹部、帶徒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他自己帶出一批得意門生:即精通病理的王德延、全面發展的張天澤、頭頸腫瘤專家李樹玲、精通盆腔和腹部腫瘤的金家瑞和擅長乳腺和胸部腫瘤的王德元。他培養骨幹的方法是邊講邊教,讓大家心領神會,以真正學到手為止。如講授有關放射治療學,由操縱x線治療機開始教,而後測定x線輸出量、給病人設計治療射野、擺好照射體位和具體進行治療,都親自示範。

他病理學造詣頗深。再加上有豐富的腫瘤臨床經驗,故病理診斷的誤診率很低。他常說:腫瘤醫師不懂腫瘤病理,只能算是半個腫瘤醫師。因此,他要求每位從事腫瘤診治的醫師都要學習腫瘤病理,他自己就帶領大家閱讀病理切片。辦前幾屆腫瘤醫師進修班時,他要求學員自帶一台顯微鏡來;而本院的腫瘤醫師也是一人配備一台顯微鏡,在每天的空閒時間裡坐下來看病理切片,由他和他的弟子指導,因此,學員們進步很快。為對病人的診斷負責,每張切片都送到天津醫學院病理教研室進行核對。當兩處診斷不一致時,他就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和病理所見加以分析。

培養全國的腫瘤醫師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自從1954年12月至1955年11月開辦第一屆全國腫瘤醫師進修班,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為止,共舉辦了9期。他任進修班主任,安排進修學員的課程和生活。進修課程中要求學員能初步掌握腫瘤病理和腫瘤臨床的全部知識,尤其要求能正確運用治療的手段,包括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許多學員後來成為腫瘤科骨幹,有的人還參與創建腫瘤科或腫瘤研究所。自60年代開始,進修班又增加了化學藥物治療的內容。每期進修班的主要課程都由他親自授課。

金顯宅在日常業務工作中,一貫堅持門診教學會診、定期病房查房、典型手術示範、疑難病例的集體會診等。

他為提高弟子們的英語水平,早在50年代起就開了英語班。在查病房時他也常用英語討論病情。70年代中國興起英語熱,他的英語口語班辦得更加紅火。

歷屆進修班中他都要為學員們安排一些典型根治術,作為示範表演,並由指定學員擔任記錄,記錄好的手術過程經他修改後放在病例中。

擅長手術,在醫療實踐中善於總結和發現,勤於著述

他精通解剖學,對於各部位的淋巴引流了如指掌,故動手術時總是在解剖層面上進行,使層面清晰,組織結構清楚,止血準確,因而出血少,操作有條不紊;再加上藝高人膽大,心又細,故手術進度快而不顯忙亂,腫瘤觀點強,手術操作符合要求。所有外科專家看過他的手術,無不讚嘆而欽佩,認為是一次藝術享受。他能博取眾家之長為己用,擅長各種典型的癌瘤根治術。如乳腺癌根治術、頜面口腔癌與頸部聯合清除術、胸腹聯合胃賁門癌根治術、結直腸癌根治術、子宮頸癌根治術、甲狀腺癌頸淋巴結清除術、盆腔內容清除術(又分前盆、後盆和全盆三種)、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胸肩離斷術、半盆切除術等等。耳鼻喉科腫瘤的手術,如上頜竇癌根治術、全喉切除術等,也是由他首先在天津市開展的。他的手術水平堪稱是世界一流。

金顯宅勤於總結醫療實踐中的發現和經驗,將這些經驗撰寫成文。自1931年從醫以來在國內外各種醫學雜誌中發表醫學專著百餘篇,其中用英文發表的計25篇。

1934年在proceeding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實驗生物學與醫學會議錄》)中,用英文發表了astudy ofγ-radiation granulocytopenia(γ射線所致白細胞減少症的研究)一文。

1937年在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大會上用英文宣讀了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blastoma resembling mikuliz’ssyndrome: a report of 7 cases(類似mikulicz氏綜合徵的嗜伊紅細胞增多性淋巴母細胞瘤,附7例報告)一文。1957年在《中華外科雜誌》再度發表《嗜伊紅細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腫的進一步觀察》,指出此病為一種新的疾病,國外未見類似報告,其特點為:①腫物好累及腮腺、上臂下部和股上部,單側或雙側;②附近淋巴結腫大;③腫物表麵皮膚發乾和色素沉著,常見皮膚搔傷;④持續性嗜酸性白細胞增多;⑤病例以青年為主,皆為男性(後來作者也見到一位女性患者);⑥發病緩慢,為良性過程;⑦病理主要表現為淋巴肉芽腫;⑧對放射線敏感;⑨病因不明。

1943年他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上發表了observations of methylcholanthrene fibrosar-coma of bone(甲基膽蒽誘發骨纖維肉瘤的觀察)一文。

1948年在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的年會上,用英文發表了舌癌的一種新根治術。他在1943年採用此種術式治療一例下齦鱗狀上皮癌兼同側頜下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因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國外醫學情報全被封鎖,他在治療實踐中摸索出此種術式,後來方得知國外亦有類似報導。1958年他在《中華外科雜誌》上發表《舌癌與根治性頸淋巴結清掃及下頜骨聯合整塊切除術》一文,詳細敘述了此種術式的病例選擇、術前準備、麻醉、手術步驟、術後處理和療效等。

1954年1月開始,他在天津市人民醫院開展了根治性乳房切除合併內乳淋巴結鏈整塊一次切除術治療乳腺癌。1957年他在《中華外科雜誌》發表其最初25例的經驗,指出單純內乳淋巴結轉移率為8%,內乳與腋淋巴結均有轉移者占36%。1962年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文章,報導他們收集全國乳腺癌2525例的治療結果,其中內乳擴大根治術458例,單純內乳轉移占4.1%,內乳與腋淋巴結皆轉移者占25.1%。內乳擴大根治術的療效稍優於典型乳癌根治術。1963年他在《天津醫藥雜誌腫瘤學附刊》上發表了《胸骨旁乳癌擴大根治術的適應症》一文,指出腫瘤位於乳腺中部或內側,以及腋淋巴結臨床認為有轉移者是最好的適應證。

1956年他開展了盆腔內容清除術(分前盆術、後盆術和全盆術三種)用以治療晚期盆腔臟器癌(包括子宮頸癌、陰道外陰癌、直腸癌、膀胱癌和盆腔肉瘤等)不宜放射治療或典型根治術已不能解決問題者。在嚴格選擇適應證的基礎上,與婦科醫師和泌尿科醫師通力合作完成手術,共治療22例。於1959年在《天津醫藥雜誌》發表了《盆腔臟器癌擴大根治術的初步經驗》一文。此種手術難度大,手術死亡率高(13.6%),術後復發和轉移率也高(36.4%),真正治癒者較少,故此種術式的價值仍有爭論。

1959年他首先指出:腮腺下頒內側部腫瘤的臨床特點為:①單側三叉神經痛;②牙關緊閉;③累及其他腦神經;④口咽及軟齶部發現腫瘤。

1959年他指出甲狀腺的單髮結節雖然良性居多,但其中約20%發現早期癌變,發現為乳頭狀癌或濾泡狀癌,也可為兩種的混合癌;癌可為灶性或普遍性,可侵透包膜、出現血管內瘤栓甚至淋巴結轉移,應當引起重視。

1962年他參加第八屆國際抗癌學會後,綜合會上有關乳腺癌論文140篇,寫出總結報告,介紹了乳腺癌的地區發病學、病毒、免疫、生物化學、生物細胞學、致癌物和發病機制、腫瘤與宿主關係、癌前期、放射生物學、診斷、外科治療、放射治療、藥療、晚期治療、遠期療效等。

1963年在《天津醫藥雜誌腫瘤學附刊》上著文介紹國際抗癌協會第八屆學術會議的概況,介紹了腫瘤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研究、臨床研究和腫瘤防治工作三方面的情況。

1963年發表了《有關瘤細胞血流轉移的認識》一文(載《天津醫藥雜誌腫瘤學附刊》),較全面地論述了血液中瘤細胞的轉移。

1985年在《腫瘤防治研究》上發表了《病毒性和非病毒性乳腺腫瘤》一文,指出人的乳腺癌組織形態較單純,發病過程與小鼠乳腺癌不同,發病因子不明,很可能不是病毒。

1986年在《中國腫瘤臨床》發表了《阿黴素一次靜脈注射引起大鼠腫瘤及其他病變》一文,指出一次靜脈注射阿黴素能明顯導致大鼠腎損害,且其較大劑量有致瘤及損害肝臟的作用。

國際學術交流

他多次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1937年8月在芝加哥參加第4屆國際放射學學術會議。1962年在莫斯科參加第8屆國際抗癌學術會議,並宣讀論文,討論了乳腺癌根治術與擴大根治術的療效比較。1979年9月在紐約參加美國全國第3屆乳腺癌學術會議。1984年春在天津他主持召開中國第1屆國際乳腺癌學術會議。

1979年他第3次赴美時,與美國老友相逢,他為天津市人民醫院派出一位醫師出國考察爭取到國外資助。回國後立即乘火車趕到太原,參加全國乳腺癌學術會議,在會上介紹了美國乳腺癌會議的概況。

在參加美國乳腺癌學術會議期間,他邀請美國腫瘤專家柯特樂博士和放射物理學專家威廉斯(williams)博士來津講學。威廉斯回美後個人資助天津腫瘤醫院兩位學者赴美進修。此後,金顯宅為人民醫院的發展,多方邀請各國學者來津講學;同時為派出更多人員出國進修,多方打通渠道。

簡歷

1904年3月7日 生於朝鮮漢城。

1916~1919年 在漢城私立培才中學學習。

1919年 來到中國。

1920~1923年 在上海滬江中學高中學習。

1923~1926年 在上海滬江大學醫預科學習,1927年獲理學士學位。

1926~1931年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並畢業,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30年 加入中國籍。

1931—1933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住院醫師。

1934—1937年 任北京協和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

1937—1938年 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區紀念醫院進修腫瘤病理。

1938—1939年 在美國芝加哥腫瘤研究所進修腫瘤臨床。

1939年3—9月 在歐洲考察腫瘤診治工作。

1939年10月—1941年12月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外科副教授和協和醫院腫瘤科主任。

1942年12月—1945年11月 在天津與人合辦恩光醫院,負責外科和腫瘤科。

1945年11月—1947年2月 在美國芝加哥比林氏附屬醫院進修腫瘤外科,兼任芝加哥腫瘤研究所研究員。

1947年2月—1956年 在天津恩光醫院任外科和腫瘤科醫師。

1949年 兼任河北醫學院外科教授、天津市總醫院、天津市第四醫院、中紡醫院外科顧問。

1952—1956年 任天津市人民醫院瘤科顧問醫師。

1952—1956年 任華北紡織管理局第一醫院(後改名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外科主任。

1956年— 任天津市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

1972年 任天津市腫瘤研究室主任。

1977年 任天津市腫瘤研究所副所長。

1980—1983年 任天津市人民醫院院長、兼放療科和化療科主任,天津市腫瘤研究所所長,兼實驗腫瘤研究室主任。

1983年— 任天津市人民醫院名譽院長、天津市腫瘤研究所名譽所長。

1990年9月4日 因敗血症逝世於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