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簡介

解放戰爭綜述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9月至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為推翻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最後勝利面進行的人民革命戰爭。亦稱全國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堅持獨裁和內戰政策,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解放區和武裝力量,繼續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但蔣介石集團的這種政策,在國內遭到了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以及廣大人民的強烈反對。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當時國民黨軍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西南、西北大後方,運到內戰前線需要時間,完成其他各項內戰準備也需要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集團不得不採取兩手政策:一面邀請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去重慶談判,企圖誘使中共交出軍隊和解放區政權,並取得進行戰爭準備所需要的時間;一面調兵遣將,積極部署內戰,為爭取和平民主,揭露蔣介石陰謀,毛澤東主席等於8月28日親赴重慶與國民黨政府進行談判。國共雙方於10月10日簽定了會談紀要。1946年1月10日,又發布了停戰令。1月30日,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等五項協定。隨後,國民黨政府即破壞停戰令和政協決議,發動全面內戰,自1946年3月起,首先向東北發動大規模進攻。在此期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對蔣介石的內戰陰謀保持高度警惕,領導解放區軍民從各個方面做了應付內戰的準備,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並據此調整了戰略部署,撤出處在國民黨軍重兵包圍下的南方各抗日根據地的部隊;從各解放區抽調11萬多人的部隊和2萬多名幹部進軍東北,開創東北根據地,各大戰略區部隊進行整編,全軍共組成27個野戰縱隊(含相當於縱隊的師)另6個野戰旅、14個炮兵團,全部野戰軍60餘萬人,另有地方軍及後方機關66萬餘人,民兵220萬餘人,從組織上實現了以游擊戰為主向運動戰為主的戰略轉變。對國民黨軍的進攻和停戰後的蠶食、襲擾,進行了自衛還擊,共爭取起義和殲滅國民黨軍54萬餘人,保衛了解放區。同時,解放區開始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積極發展生產,使解放軍的後方漸趨鞏固。

1946年6月下旬,由美國政府支持的蔣介石集團在自認為內戰準備已經就緒後,便公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發動對解放區的大規模進攻。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全面展開。蔣介石憑藉430萬軍隊和優勢裝備,採取全面進攻,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在3至6個月內首先消滅關內解放軍,爾後消滅東北民主聯軍。解放軍在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的情況下,按照毛澤東主席制定的“以殲滅國民黨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依託解放區實行內線作戰,集中兵力,運動殲敵。經過8個月作戰,解放軍雖放棄了105座城市,但殲滅國民黨軍71萬餘人。國民黨軍被迫放棄了全面進攻,而於1947年3月改取“重點進攻”,並將進攻重點置於山東解放區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陝北解放區。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解放軍在陝北和山東戰場繼續實行防禦作戰,拖住並逐批殲滅進攻之國民黨軍;而在東北、晉察冀、豫北、晉南各戰場展開反攻作戰。3月19日,中共中央機關、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隨後,中共中央決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劉少奇、朱德,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進入晉察冀地區,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解放軍在3至6月的4個月內,又殲滅國民黨軍40餘萬人,連同前8個月共殲滅國民黨軍112萬餘人,俘將級軍官202名。

人民解放軍經過一年內線作戰,總兵力已由127萬人發展到195萬人。國民黨軍總兵力則由430萬人下降到373萬人,士氣急劇下降。隨著軍事上的失利,蔣介石集團在政治上、經濟上也陷入了困境。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科學分析戰爭形勢,確定第二年戰略方針是:抓住國民黨軍主力已陷入解放區腹地,後方十分空虛的有利時機,舉行全國性的戰略進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以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鉗制和殲滅敵人,收復失地。據此,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和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於1947年7月至9月大舉出擊,在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機動作戰,經略中原。為配合這一戰略行動,西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內線兵團,分別在陝北和山東戰場上積極作戰,鉗制當面的國民黨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晉察冀野戰軍和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主動向國民黨軍發動進攻。解放軍內線戰場的攻勢作戰和外線戰場的大舉出擊相結合,構成了向國民黨軍發動全國規模戰略進攻的總形勢。1947年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公開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口號。12月下旬,毛澤東主席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進一步統一了全軍的作戰思想。到1948年6月,解放軍在第二年作戰中共殲滅國民黨軍152萬餘人,斃俘將級軍官174名,收復和解放城市164座。

戰爭進入1948年秋,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280萬人,裝備進一步改善,經過新式整軍運動和軍事訓練,部隊政治覺悟和戰術技術水平更加提高。國民黨軍雖然經過不斷補充,仍保持365萬人的兵力,但由於連戰連敗,高級將領大批被俘,士氣低落,戰鬥力愈益下降。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鑒於同國民黨軍舉行戰略決戰的條件已經出現,決定解放軍第三年仍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地區作戰,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就地殲滅國民黨軍重兵集團。9月16日,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經過8晝夜激戰,攻克山東省省會濟南,全殲守軍10.4萬餘人,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東北野戰軍根據毛澤東主席關於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指示,於9月12日發起遼瀋戰役,經52天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11月6日,華東、中原野戰軍聯合發起淮海戰役,遵照毛澤東主席關於隔斷徐(州)蚌(埠)殲滅劉峙主力的總方針,激戰66天,共殲滅和爭取起義投誠國民黨軍55.5萬餘人。11月29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聯合發起平津戰役,遵照中共中央軍委關於抑留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指示,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解放軍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進行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其規模之大,戰況之激烈,運用謀略之豐富,是中國戰爭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其間,解放軍連同其他戰場的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231萬餘人。國民黨軍主力已基本被消滅,國民黨政府統治的基礎已從根本上動搖。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總兵力雖然尚有220萬人,但分散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戰線上,已無力在戰略上組織有效的防禦。解放軍總兵力則增加到440萬人,數量和質量均占絕對優勢。蔣介石為挽救敗局,一面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總統,與中國共產党進行和平談判;一面以國民黨總裁身份在幕後指揮,擴充軍隊,企圖阻止解放軍渡江南進。為解決國民黨軍殘存作戰部隊,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解決國民黨殘餘軍隊的“三種方式”,即武力解決的“天津方式”、和平改編的“北平方式”、暫時保留待後改編的“綏遠方式”。1948年底至1949年春,為適應戰爭形勢的發展,解放軍統一進行整編,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依次改稱第一野戰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4月初,國共兩黨再度進行和平談判,雙方代表共同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但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字。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命令。4月20日晚,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4月23日占領南京,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宣告滅亡。至5月27日戰役結束,共殲滅國民黨軍43萬餘人。隨後,各野戰軍採取大迂迴、大包圍和長距離追擊的作戰方針,軍事攻勢和政治攻勢相結合,分別向東南、中南、西南、西北實行戰略進軍,迅速解決了國民黨軍殘餘部隊。在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過程中,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從1946年7月正式展開到1950年6月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歷時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奮戰,共殲滅國民黨軍807萬餘人,其中俘虜458萬餘人,斃傷171萬餘人;解放軍共損失152萬餘人,其中陣亡26萬餘人,負傷106萬餘人,失蹤和被俘約20萬人;解放了除西藏(1951年11月和平解放)、台灣、澎湖、金門、馬祖、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以外的全部國土,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