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懷謙簡介

害怕感動

作者:徐懷謙

牐犚桓雋十多歲的北京老太太天天騎著小三輪車給別人送桶裝水。體重只有八十斤的她,抱著約五十斤重的水桶,爬坡上樓地把桶裝水送到用戶家中。她的腿上、手臂上青一塊紫一塊的,那是送水時從樓上連人帶桶滾下來摔傷所致。有些用戶不忍心讓老太太送水就要求退訂,老太太哀求說不要這樣,因為大家都不訂她的水,她就會失去這份工作,也就會失去每月五百元的活命錢。

老太太之所以如此賣命,是因為一家的重擔都在她肩上——老伴患重病,兩個兒子,大兒子因車禍撞傷腎臟,小兒子是殘障,孫子是弱智。老兩口雖有退休金,但遠遠不夠支付一家的生活及治療費用。

事跡在電視台播出後,很多好心人給老太太送錢送物,說他們不是可憐老人,而是被她自強不息、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所感動。

其實,這樣的感動每天都在上演,只是這位老太太碰巧上了電視而已。同樣幸運的還有帶著妹妹上大學的洪戰輝,扶貧助教的歌手叢飛等,因為媒體的報導,他們的命運多少有所好轉。生活中還有更多的故事讓人感動,也讓人心酸。

去年初冬的一天,寒風已經有些刺骨了,我在單位閱報欄的玻璃櫥窗前讀到這樣一則尋人啟事,大意是說一位在北京某建築工地打工的外地農民於日前走失,希望見到者與工地方面聯繫。我看了一眼附在上面的身份證複印件,一算年齡,這位農民工已經71歲了。七十多歲的老農為了生計,還要背井離鄉來打工,不能不讓人唏噓不已。我在想:他有怎樣一個家庭,是兒女不孝還是生活所迫?他的走失是一時迷路還是精神有問題?帶著種種疑問,有好幾天我都覺得失魂落魄。

無可否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人口素質參差不齊,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有貧有富,這些都可以理解,可是,要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擔,要讓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還要“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總有點說不過去吧?“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殘疾者皆有所養”,如此古老的社會理想,為什麼在今天看來還是顯得那么渺茫?所幸,領導高層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提出要讓老百姓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這很好,就先從城鄉醫改做起,從最低生活保障做起,讓每一個公民,尤其是弱勢群體,都能夠健康而有尊嚴地活著吧!

收到剛寄來的一本雜誌,上面一篇文章寫一個中國人在國外遇到車禍,撥打交通事故電話後,不出3分鐘警察就過來了,隨後就是救護車。因為車子要送到維修廠去,警察當場指派給他一輛車,在自己的車子修好前,可以一直開這部車。後來醫生髮現咱們這位同胞需去醫院作檢查,還是那位警察開車把他送到醫院,忙前忙後地給他掛號,還幫他墊付了錢——當然這錢以後保險公司會賠。讀了這個故事,我真的很感動。這是純粹的感動,沒有任何附加因素的感動,讓人幸福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