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鷹簡介

漫漫紅軍路

作者:袁 鷹

這是山岩間鬼斧神工開鑿出來的羊腸小徑。右邊是抬頭望不見頂的懸崖峭壁,亞熱帶的野芭蕉林、桔樹林和竹林,雜亂無章地伸出枝椏,阻在路邊;左邊是低頭看不到底的深淵絕谷,隱隱聽得淙淙響聲,卻不知在何處。路上布滿大大小小的石塊,或是直接在岩石上鑿出路來,行路人必須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會被石塊絆倒,甚至失足落下山谷。

30年前,1975年9月底,紅軍長征40周年前夕,我們3個人——來自瀋陽的青年軍旅詩人胡世宗和我,由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武裝部楊開喜科長帶領,沿著這條山路匆匆地下山去,目標是金沙江邊皎平渡口。那位彝族幹部楊科長說:我們的腳下就是當年紅一方面軍走過的山路。他大約走過不止一次了,但這樣崎嶇嶙峋的山路,我卻是頭一回走,世宗也說過去很少走過。我們一邊走,一邊禁不住遐想聯翩:腳下這條不知多少年前被一代又一代當地老百姓胼手胝足、開闢蒿萊的無名山路,曾經擔負過一次歷史的重任;1935年春天,在中國革命危急關頭舉行的遵義會議以後,中共中央的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張聞天、周恩來、王稼祥和中國工農紅軍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率領的紅一方面軍,穿越橫斷山脈,四渡赤水,擺脫了敵軍追剿,正是經過這條狹仄陡峭的山徑奔向金沙江,入四川,過大渡河,走雪山草地去陝北,完成了曠古未有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天色漸漸黯淡,拐彎處就要打手電,楊科長不斷叮囑小心腳下,千萬不要跌倒。我們心急如焚,顧不得多說話,只管大步趕路,仿佛紅軍大部隊剛剛過去不遠,我們只是暫時掉隊的3名戰士,排長正在前面等著呢。這么一想,頓時忘卻了滿身疲乏,忘卻了山路難行。不一會,完全天黑了,幾乎看不見身旁的山岩和樹木,只聽見颯颯風聲。正惶惑間,前面山下忽然亮起了手電光,楊科長高興地用彝家話打招呼,原來路益大隊幾位大隊幹部正在等著。第二天清晨,我們繼續往前趕,下山的路仍然是同樣的曲折,險峻,過那個名叫鸚鵡咀峭壁的時候,簡直是屏住呼吸,不敢出聲,一小步一小步往前移動。稍有不慎,就會墜落山崖,非死即殘。過了鸚鵡咀,面前突然開闊,頓時就聽得金沙江江濤聲驚雷戰鼓般地迎面撲來,遙遙望見了皎平渡口。

走在這條如今被人們稱為紅軍路的山間小徑上,我們和當地老鄉一樣懷著崇敬的心情。遙想40年前,紅軍主力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走上萬里長征路,又由於錯誤的指揮,導致損失慘重,五萬戰士血染湘江兩岸,不得不且戰且走,五嶺逶迤、烏蒙磅礴,走到金沙江邊,已是百戰之餘的疲憊之師。何況,前面還有漫漫的雪山草地無人區。究竟以後的命運如何,會不會被數十倍於我的強大敵人消滅?會不會讓蔣介石實現他命令部下“務求全殲”的美夢?不僅是走在長征路上3萬將士所日夜懸心,也為國內外一切關心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正義進步人士所關注。他們密切地遙遙注視這支移動在黔滇川康叢山荒嶺中的軍隊,默默地為他們祝福。

然而,當年行進在這條山路上的,畢竟不是一支普通的部隊,更不是一批倉皇潰退的敗兵,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是中國億萬勞苦大眾子弟兵。他們擔負著改變中國受壓迫民族命運的崇高使命,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有一個崇高的理想,有一顆火熱的心,有一種一往無前要戰勝一切困難而決不被困難所壓倒、要戰勝任何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征服的革命精神。走在這條從未經歷過的山路上,前有大山,後有追兵,糧草無著,傷殘累累,但他們從未喪失信念,仍然保持工農紅軍來自工農的本色,依靠當地老百姓,同老百姓打成一片;仍然幫助老百姓解決衣食困難,並且尊重兄弟民族生活習俗,從而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和熱愛。為他們引路,為他們送糧送草,皎平渡口的船工,一連9天9夜,將3萬紅軍一船一船送過怒濤湍急的金沙江。3位當年的船工,在渡口木樓里向我們敘述了當年情景,時間過去40年,大爹們還記得清清楚楚,仿佛上個月發生的事,甚至還記得先遣隊司令劉伯承整天站在江邊那塊龍頭石上親自指揮渡江船隻時從容鎮靜的風度。

湘西、黔北、滇東北和川南、川西那些山寨的民眾,從來沒有見過聽說過紅軍。世世代代為地主官僚、土司頭人做牛做馬的窮苦人、娃子,什麼時候見過這樣把他們看作父母兄弟的軍隊?紅軍讓他們親眼看到這世界上真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也許並不懂得自由、平等、人權的含義,但是他們從心底相信這是真正的好人,是他們的希望。滇東北山區有一種叫辣子草的野菜,味道既辣且苦,還有點澀,災荒年景,窮苦人靠它果腹充飢。紅軍路過時,聽老百姓的介紹,也挖它當糧食。紅軍走後,人們就給漫山遍野的辣子草改名為紅軍草,還流傳一首歌謠:

自從紅軍走過了,到處長滿紅軍草。

紅軍草,紅軍草,一年四季長得好。

不分土地肥和瘦,到處長得嫩夭夭。

不怕寒霜和冰雪,天氣越冷花越好。

紅軍草,紅軍草,風吹葉兒輕輕搖。

紅花就像五角星,遠望就像紅軍笑。

走在紅軍路上,我忽然想起自己15年前的一段經歷:1960年10月,我和一位同事初上井岡山。那時山上幾乎沒有公路,全靠步行。我們從井岡山墾殖場管理局所在地茨坪去大井、小井、大壠和黃洋界,只能沿石塊鋪成的曲曲彎彎的山路翻山越嶺,在叢叢毛竹林中穿行。這些不知從何年何月就陸續鋪成的山路,後來也被當地老鄉稱作紅軍路。他們說:當年毛委員,朱軍長就是走這些山路指揮打仗,下山挑糧的,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裡還陳列著一根寫有“朱德用”3個毛筆字的扁擔,墨色黯淡,依然閃爍著光輝。我們每天在山路上走著走著,仿佛也同樣跟著紅軍戰士下山去挑糧食。在那個滿天烏雲、夜氣如磐的黑暗年代,井岡山上的革命志士們正是憑著崇高的理想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依靠人民民眾,披荊斬棘,開拓前進的道路。幾年以後,也正是他們,舉起抗日救國的旗幟,在於都河畔開始偉大的長征。

漫漫紅軍路,見證了紅軍戰士、共產黨人同人民民眾不可須臾分離的血肉關係,若是忘卻了,離開了人民民眾,也就是忘卻了、離開了生身衣食父母,那是一天也活不了的。回首我個人平凡的一生中,有兩段經歷永世不忘,每次想起,就會感到精神振奮,心緒難平,靈魂一次次得到洗禮。那就是有幸走過井岡山和金沙江畔那崎嶇曲折,甚至動人心魂的紅軍路。(人民日報200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