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銘的由來及傳說

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到廟裡來朝拜,見到這種器皿,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向廟裡管香火的人打聽。管香火的人告訴他,這是欹(qī)器。孔子於是想起了有關齊桓公的故事。他指著欹器對學生們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去,到一半的時候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了就又會傾斜。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自己決不可以驕傲自滿。自滿就會像欹器里裝滿了水,必然要傾斜倒覆。”說完,他就讓學生取來水倒進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說的一樣。孔子又對學生說:“讀書也是一樣,謙受益,滿招損。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回到家裡,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自己活到老,學到老,永不滿足。南北朝時,著名科學家祖沖之也曾為齊武帝的兒子蕭子良做過一個欹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後來這種歌器失傳了,也可能是後人感到用文字更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於是,欹器被刻在金屬上的文字所代替,放在自己座位旁。書房裡的銘文也並不都是金屬戒訓文字,還包括許多格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