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和座右銘的區別

1.格言是一個人機智之精華,眾人匯成的睿智.聰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經驗,都在格言裡面。

格言,可以作為人們行為規範的言簡意賅的語句。從句法結構角度說,格言是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句子,可以獨立用來表達思想。

在內容上它是人生經驗和規律的總結,具有教育意義;在語言形式上簡潔而精練。因此,格言與諺語名言佳句、警句、箴言等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可以說,只要是有教育意義的精練語句,都可以稱為格言。只是諺語來源於民間無名氏之口,或經眾人加工而成,而名言佳句則大多數出於名人之口。

格言包括的內容不是太廣泛,簡單的說"格言"大多是以激勵的意思為主,也因為名言佳句之所以叫名言佳句是因為是有個名字是名人說的話,後來又出來了大眾能接受的詞“格言”一般都是某公司的格言,某人的格言,基本上都是一些努力、加油、奮鬥之類的句子.

格言一般出自古代的書面文獻,經引用後廣泛流傳,至今仍具有教育意義。由於流傳時間久,人們或許已經不知道或不注意其出處,只注意教育意義。

2.名人說的叫名言佳句

3.古人說的叫古語

4.流傳至今的叫諺語、俗語

諺語是人民民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集體創造的,無法找出作者;格言是名人或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說的話,作者確定,可以查到出處。

諺語的內容,大多是具體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格言則側重樹立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所有格言的內容都應該是積極向上的,如果是消極的,不能稱為格言。5.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像謎面的為比喻語,後一部分像謎底的為解說語.

座右銘是放置座位右邊的手寫短文,大多是語言精煉、含義深刻的格言、警句,有自題、別人題和筆錄經典等幾種。最早的座右銘,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座右銘一詞,始見於《昭明文選》中崔瑗的《座右銘》一文。說的是東漢人崔瑗,因兄弟被人害死,他刀殺仇人後逃離,多年後幸逢大赦才得回故鄉,人已老矣。他自悔魯莽,吃足苦頭,誤了一生,便寫下一段短文,置之座右引以為戒,命名為“座右銘”。《宋史·吳王介傳》記載:“王介善讀史,凡往事之可師者,均錄置座右”。這些就是座右銘的來歷。現在,人們多把座右銘寫在書籍和筆記本的扉頁上,或製成條幅掛在牆上。也有些年青人把師長、同學在畢業冊上的留言保存下來作為座右銘。座右銘字雖不多,但蘊藏著深邃的哲理,能給人以啟迪和激勵,它是修身的寶典,言行的規範,做事的準則,遵循的方針,約束的律條,攀登的動力,前進的燈塔,奮鬥的方向,人生的目標,成功的要訣,銘心刻骨、終生受惠。縱觀古今中外許多著名人士,都曾有過自己的座右銘。

革命導師馬克思:思考一切。

革命先驅孫中山:天下為公。

偉大領袖毛澤東:貴有桓,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革命家陳毅:滿招損,謙受益,莫伸手。

文學巨匠魯迅:早。

氣象學家竺可楨:一絲不苟。

愛國主義者林則徐:戒怒。

著名畫家齊白石:不讓一天閒著。

著名畫家徐悲鴻: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著名作家姚雪垠:耐得寂寞,勤學苦練,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今天能做完的事,不能拖到明天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