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體會

時間:2022-08-10

讀論語心得體會(精選18篇)

讀論語心得體會 篇1

一回家,打開電腦,閱讀著《論語》。聽到這2個字也漲了,哎,我還是對小說一類“情有獨鍾”啊!看著從未接觸過的高深,感慨萬分,我們的目光太短淺了!我看著這論語,腦子裡一片空白,看不懂啊!算了吧,今天暫時先將就一下看吧,鑽研吧,明天再買論語來讀讀。只見電腦螢幕上顯示著這么一段文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然後下面的解釋一大堆,我只好來概括一下啦!

“不亦說乎”的這個“說”要讀YUE(最後一個音)而“人不知而不慍”的這個“慍”字,要讀yùn。接著第一句話是說了學習的方法;第二句是說了學習的樂趣,裡面的“朋”字就是指“同學”“同班”的意思相近,也是指,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話是講了為人的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君子”呢,也就是指有高尚品質的人。

《論語》中還有許許多多諸如此類的話,很是深奧,但弄明白了,會覺得很有道理,也會促使我們饒有興趣的讀下去,了解更多的知識。說實話,我現在對《論語》的看法大大改變了,我覺得《論語》這本書VERY GOOD!

讀論語心得體會 篇2

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中統計“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共出現了107次,涉及到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足見得孔子對君子形象的著重渲染和推崇。

君子形象,借余秋雨先生之言概括便是,“君子懷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不器和君子知恥”。在重讀《論語》後,我對當中的君子坦蕩感觸頗深。

查看全文

讀《論語》心得體會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關於《論語》讀後感 ,歡迎閱讀,希望你喜歡。

《論語》讀後感

不知道哪天開始,班級里同學們開始滿口的之乎者也,一會兒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會兒有一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得我一頭霧水。好不易 知道了這都是同學們從《論語》中引用來的,我懷著滿腹的好奇找來了這本書,薄的一本,寥寥幾千字。可就是本書,去讓我從中獲益良多,受益匪淺。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他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大文學家、大教育家眼中,每個人也都有他們自身的長處。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況我們呢?從這 里讓我明白了,與人交往相處,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同時更應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些那些好的,摒棄那些不好的。

在學習方面,《論語》這本書里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 厭。誨人不倦“。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要多思考,要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要時常回顧自己所學過的,要溫故知新。

查看全文

讀《論語》心得體會範文

《論語》即孔子學說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珍寶,孔子儒家學說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論語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優秀範文篇1

《論語》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論語》的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社會的構想、對教育的主張,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事方法。

《論語》語句言簡意賅,哲理深蘊,發人深省。不少語句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頗具抒情意味。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是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

查看全文

讀論語心得體會700字3篇

<<論語>>著本流傳了千百年的書籍,只到今天,甚至連外國人也來學習<<論語>>。孔子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筆不可用金錢衡量的財富。下面是帶來的讀論語心得體會700字,歡迎欣賞。

讀論語心得體會700字一: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種獨特文化心理定勢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不可能延續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論語》,《論語》是一本中國傳世經典叢書,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宗教、藝術、醫藥、民俗等各個領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紹了源遠流長、內容宏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寶庫中之精華.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孔子說:“勤求學問但不用心思考,就會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卻不認真讀書,那還是疑難叢生得不到確實的知識的.”

對啊,學習要勤學好問,學問是要自己用心去學的,有了學問但沒有用心思考,就會迷惑,是沒有作用處的,不能領貫通和有新的發現.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生聰明,但不愛學習,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後還不知道會玩出什麼花樣.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學問,兩者必須兩相兼顧,只想不學終究一無所得,只學不想會糊裡糊塗.像我們現在這么小就應該用功讀書,做什麼事都從娃娃抓起,像我看書都是家長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學,但有時一有興趣的話,就會看看一兩眼.一個人只知道讀書,而不是用心去讀,那么只如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讀書必須用智慧來分辨書中所講的道理是否正確,要從書中找出一個自我.書讀多了,想深了,見廣了,便會離開書本,足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成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

查看全文

讀論語心得體會優秀範文

為人處事很重要的一點是三思而後行,畢竟大家都知道,在這個世上沒有後悔藥,當你發現自己做錯時,已經太晚了,因為一切都成為了定局,無法挽回,舉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十分愛發脾氣,於是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孩子看見他敲了許多釘子,心裡很不好意思,父親便讓他如果一天不發脾氣,就拔一顆釘子,當釘子拔完時,孩子高興極了,因為他學會了克制,可是父親卻告訴他雖然釘子拔了,但卻會留下一個個不能消除的洞。聽了這個故事,大家想必都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往遠想,這樣避免對別人的傷害,也減少自己將來的悔恨。在《論語》中我們學會了處世,但更多的是它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做一個君子,做一個謙恭廉讓,知恥銘志的社會有用之人。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說真的,我很欣賞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因為在《論語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聖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師長,將聖賢經典點化為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

工作中,我們是要有理想的。理想之道在於方向,人生之道,在於過程。而方向與過程的關係就如同引線與風箏的關係。這個“過程”能走多遠關鍵在於你手中的理想之線到底有多長!這條線代表著內心的願望,代表著心靈的指向,內心越淡定,越從容,就越會捨棄那些激烈的、雄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在工作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責任的堅韌,能夠把工作做到最好。我們要從實際出發,量材而衣,依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制定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志向。這個志向可能很小,但一定要現實。魚的志向永遠不會是能在天空飛翔,凍的志向也永遠不會是變成火,在我們獨處一處時,我們是否想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自己的行為是否超出了道德的底線?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懂得了什麼是腳踏實地,什麼是踏踏實實。《論語心得》像一把火炬為我們苦苦追求的快樂人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用心去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

查看全文

讀《論語》心得體會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裡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型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查看全文

2022讀論語閱讀心得體會(通用15篇)

2022讀論語閱讀心得體會 篇1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關於哲學,藝術,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譽的著作。今年寒假,鄭校特意挑選了這部書給全校教師學習,讓我進一步親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細讀《論語》,它不時激發著我思考,使我迸發出一絲絲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裡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父母在,不遠遊”,“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為什麼在論語裡,只看到關於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於父愛,母愛的內容為什麼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更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論語沒有關於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為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需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為什麼呢因為“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來說吧,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么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但是,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查看全文

讀論語心得有感(精選15篇)

讀論語心得有感 篇1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連結。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么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查看全文

我讀論語心得感悟3篇

在學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研究者對中的名物卻歷來關注不多。下面是帶來的我讀論語心得感悟,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我讀論語心得感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變成了一個不敢夢想,害怕失敗的人。面對心嚮往之的事物我退卻了,漸漸的學會用“無所謂”三個字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失落與難過。有時候,當我無法不面對污濁的空氣,擁擠的空間,我發現我再也找不回當年那個呼著“小時不識日”的我了。

而這種心態,在遇到孔子的時候發生了轉變。我開始相信有那么一種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卻還在用自己的心為這個日漸不堪的社會做著奉獻,還在為類似“挾泰山以超北海”的夢想堅持著。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從來沒有一個人像荷蓧丈人那樣用犀利的語言抨擊我的夢想,因為我沒有夢想,準確地說,是沒有擁有靈魂的夢想。

曾幾何時,我也“傻傻”地去給老人讓座,在地上撿了錢去交給警察叔叔,看見同學抄作業會嚴厲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車會裝睡覺,看到同學抄作業會走過去笑著對他說:“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隊的我也不會管,對著不喜歡的事我會笑,對著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當我以一個“完美無缺”的姿態重新站起的時候,我以為我不會再受傷了。可是,我錯了,我躲不了。我終歸不能像孔子一樣喊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在一個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公平難覓的年代,說出這樣的話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讓我敬佩。因為我做不到。

查看全文

讀論語的心得3篇

《論語》乃修身陽性,人生之道,必讀之本。值得閱讀,下面是帶來的讀論語的心得體會,歡迎查看。

讀論語的心得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個語句。前者說,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後者則是說,聰明敏捷並且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這兩句話出自古代聖人之口,但是到現在仍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師”中蘊含這這樣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一些人,他們各自都有長處值得我們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就拿我們班來說吧,不到五十人的班集體,有的擅長繪畫,有的擅長音樂,有的寫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猛將。。。。。。多少這樣的同學值得我們學習啊!

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要做到不恥下問就不容易了。我們應該放下架子,虛心向別人請教。

我們身邊有不少不恥下問的例子。白居易自幼聰明,五六歲就會作詩,沒寫完一首詩都去讀給鄰居家的不識字的老奶奶聽,以便修改。一個不識字的老奶奶怎么能比得上一個有文化、聰明的詩人。他們如果不放下架子,怎能取得成功而留名千秋?

同學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吧,虛心請教,我們會成長更快!

讀論語的心得二: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