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新學期第一次班會上的講話

一頭馱著沉重貨物的驢,氣喘吁吁地請求只馱了一點貨物的馬:“幫我馱一點東西吧。對你來說,這不算什麼;可對我來說,卻可以減輕不少負擔。”

馬不高興地回答:“你憑什麼讓我幫你馱東西,我樂得輕鬆呢。”

不久,驢累死了。主人將驢背上的所有貨物全部加在馬背上,馬懊悔不已。

膨脹的自我使我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同在生活這條大船上,別人的好壞與我們休戚相關。別人的不幸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相反,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一位信佛的老人告訴我,人好比一隻空杯,裡面的水滿了,你得施一半給人家,待杯子裡又滿了,再施一半給人家。只有不斷進、不斷出,你這個杯子才會有價值,你這裡的水才會是活水。

如果只進不出,你那隻杯子也就再也裝不進了。當你得到一杯水的時候,你別忘記,其中的一半是奉獻。假如你不願奉獻,你就再也得不到了。

第五個故事:要有平常心

某市一位女中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國際商務專業,有人說,這姑娘將來一定能成為女強人。

孩子的父母卻不這么認為:“我們的女兒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我們並不期望她成為‘人上人’,只要她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正正派派,自食其力地生活,做個普通人就很好。”

由此,我想起了一位美國前總統的母親對她兩個兒子的評價。當年,杜魯門新當選美國總統,有人向他的母親祝賀:“你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回答:“是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同樣讓我驕傲。他現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杜魯門的母親對待孩子的“成才觀”值得深思。如果說做總統是“人上人”,那么挖土豆自然就是“人中人”了。前者可以理解為出類拔萃之人,後者則為平淡普通之輩。

兩者雖然有才能與“檔次”上的區別,但有一點必須明確,人生來是平等的,不管是“人上人”還是“人中人”,在人格上沒有高低貴*之分。“人上人”固然可敬,“人中人”也同樣值得讚賞。

一個人倘若不能成為“人上人”,也就大可不必為自己是“人中人”而自尋煩惱。因此,杜魯門的母親與北京市那位女中學生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與評價,值得天下所有父母學習。

遺憾的是,時下有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成長沒有一個正確的期望與評價。他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之心迫切,不顧子女的先天素質和能力水平,一味要求孩子考名牌、成大器、做大官,一旦未能如願以償,便極度悲觀懊惱,跌入痛苦的深淵不能自拔。

更有甚者,由於施加巨大的精神壓力,把孩子逼得神經失常,摧殘了其身心健康,乃至走上自殺絕路。如此這般,最終不但沒成為“人上人”,連“人中人”也不是了,你說可悲不?

當然,我們還是提倡父母對子女嚴格要求,鼓勵子女積極上進,對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欲做“人上人”,須先有“平常心”。

力爭上遊、奮勇爭先是以保持健康的心態為前提的,也只有這樣,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我們便能夠泰然處之,不會陷於欲速不達的窘境。

現在讓我們小結一下:

第一,要養成好的習慣。

第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包括自己的父母,你才是你的救世主。

第三,要熱情地自信地面對生活,遠離經常給你潑冷水的人,但真正意義上的批評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