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青春領跑(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審老師,親愛的朋友們:

下午好!

為了今天的演講,為了“為青春領跑”這個題目,我特意穿了條紅色的短裙,因為這樣顯得年輕、充滿活力,好為青春領跑。其實,我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還是不完全一樣的。我覺得,只要是我是一名老師,不管我是高是矮,是老是少,都應該做學生思想的導航者,精神的風向標,青春的領跑人!

當然,有今天這個認識是原因的。讀高中的時候,我在一所不錯的學校就讀。那裡有業務最好的老師,但高中三年,我過得特別鬱悶。因為在老師眼裡,只有分數,沒有學生;感覺老師是那樣的高不可攀,遠不可即。那時,我就想,如果將來我能做老師,我一定不能那樣。

後來,我真的做老師了。從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開始,我就下定決心做一名好老師,可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呢?十七年的耕耘求索,我終於悟出了我要的答案:那就是以師德為標桿,以知識和才情為兩翼,和學生一起,為青春領跑的人才是好老師。我願意做這樣的人,我願意為孩子們的青春領跑。

要為青春領跑,首先就得成為學生思想的導航者。這是我十七來一刻也不敢鬆懈的弦。

我和學生的思想碰撞常在討論中進行,我們討論“為誰讀書”、討論“天下興亡,誰的責任”這樣的大問題;也討論“擦黑板,到底是誰的功課”這樣的小問題……然而,多元化的時代,孩子們崇尚解構,漠視權威,要彰顯個性,要成為他們思想的導航者,還真不容易。他們說:“都二十一世紀了,老師你要向我們學才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以快樂為原則,過把癮就死。我們才不要什麼思想的高度,人生的風度呢!”還有學生問我:“老師,你要我們愛國,可國家在哪裡?我找不著,你抓來給我看看。”我說:“國家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她在我心中。我抓不出來,但我可以打個比方告訴你,比如,我是老師,我的國家就是我面前的學生,就是你們。今天,我把課上好了就是愛國。”……這樣的引導,讓孩子們明白了,讀書不只是為了光宗耀祖,不只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是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他人謀福利,為國家作貢獻,為人類創未來;讓他們明白了“天下興亡”的下一句不是“匹夫有責”而是“我的責任”。

回想這十七年來,我跟學生說得最多的也就是“這是我的責任”。我跟他們說“班裡秩序不好,我有責任;學校風氣不好,我有責任;國家不強盛,我有責任。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想,哪有不優秀的班級?哪有不團結的集體?哪有不興盛的國家?”

不把責任推出去,而是攬過來,這,就是我對學生思想引導的核心,道德教育的方向。

為青春領跑,還要做學生精神的風向標。

曾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厚寬仁慈的婦女,她千辛萬苦為一個小孩治好了腿病,可是這孩子最後卻進了監獄,判了死刑。這位善良的婦女悔恨地說:“我太急於讓他能跑了,而忘了告訴他奔跑的方向。”是啊,奔跑的方面比能跑更重要。

我們做老師的,都希望學生能成才,但教育不是萬能的。“人才,人才”,“人”在前,“才”在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我常跟學生說,無論將來你們做工、務農、做官、做生意、做學問……歸根到底都是做人。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十幾歲的學生遠離父母,他的做人跟誰學?除了社會當然就是老師。這個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真正含義;讓我感受到了老師肩上千斤責任。做老師,僅有知識那是多么貧弱啊!因為,為師者的人格、品質、胸懷正是學生成人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鈣質,所以,我總提醒孩子們:同情之心、善良之本、推己及人、助人為樂、環保意識……我告訴他們,我是如何節約用水的;是如何力爭少用一次性碗筷、紙杯的;又是如何力所能及給人以幫助的;我也常常在上課之前,把不太乾淨的教室打掃,並要求孩子們撿起座位底下的紙片,告訴他們,做高素質的公民,從撿起你腳下的廢紙開始……去年,有幾個學生來家裡玩,他們說:“畢業幾年了,老師的那句‘錢是自己的,資源是大家’還記著,我們都習慣了用洗衣服的水擦地板,然後再沖廁所。”還有一次,一個暑期打的學生來我家借宿,那天我剛好有事要出去,等晚上回來,冰櫃里一片狼藉。沒有停電呀?大家猜猜,發生了什麼事?是的。她竟說:“老師,我怕浪費電,所以把冰櫃的電源給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