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畢業典禮暨本科生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

邢  瑩

(XX年6月17日)

XX屆全體本科畢業生同學們:

你們在企盼中走進盛夏六月,走進這個綻放激情、放飛希望的畢業季節。今天,我們歡聚一堂,為你們舉行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我代表學校,向全體畢業生同學,表示熱烈的祝賀和美好的祝願!向為你們的成長、成才和成熟,付出心血汗水、做出積極貢獻的全體教職員工,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

大學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幾年的大學生活可曾引起同學們對大學的思考與回味?英國詩人約翰·梅斯菲爾德曾經這樣詮釋大學:“世間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學更美。當防線崩癱,價值崩潰,水壩倒塌,洪水為害,前途變得灰暗,古蹟淪為泥淖時,只要有大學屹立在那裡,她就熠熠閃光;只要有大學存在,人們那顆被引導去從事美滿探索的自由心靈就會給人類帶來智慧。”我國儒家經典《禮記·大學》開篇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由此可見,古今中外,大學無論對於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還是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成才和成功,都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也正因為此,大學始終令人神往。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普希金的一句名言佳句:“一切都是瞬間,一切都將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將變成親切的懷念。”暑來寒往,春秋更替,美好的大學生活轉瞬即將逝去。幾年來,你們浸潤著新醫的文化,沐浴著時代的新風,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不斷豐富自我、完善自己,成長為擁有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專門人才。今天的畢業典禮,的確意味著你們大學生活的完美謝幕,但無論如何,新醫這一園景色,衛輝老校的古樸典雅和新鄉校區的清新秀麗,將永遠難以遁出你們的記憶;新醫這百年情懷,她晚清以降積澱而成的精神品質,她跨越世紀曆久彌新的青春朝氣,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你們的血脈,並將成為你們生命中的一種永恆。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從明天起,你們就要承載著母校的重託和親人的期盼,再一次滿懷憧憬與嚮往,或就業,或創業,或繼續國內深造,或留學世界各地,總之是要開啟人生新的征程。此時此刻,面對人生的重要轉折與選擇,面對與母校、與老師、與同窗好友的別離,相信你們的心情不會平靜,除了興奮、激動與喜悅,難免還有惋惜、糾結和忐忑。也許有的同學會想,假如能夠重來,你一定會重新安排大學生活;也許有的同學會想,假如能夠重來,今天的你應該是一個更加完美的自我。但是,歷史不能假設,遺憾和懊悔不能改變既成的一切。大家所能夠做的,只有立足當下,以更加負責的態度面對未來的嶄新生活。值此你們人生的緊要處,我不僅要向你們送上由衷的祝福和美好祈願,還要寄予你們熱切希望,希望你們放眼世界,放眼未來,放眼生命的自由和理想的崇高,努力創造,成就事業,譜寫輝煌。

第一,希望你們做有思想的人。大學之大,緣起於大師之大,成功於學子之大。學子之大,在於“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養成。思想是人性光輝最根本、最有力的體現。有思想才有智慧,才有境界,才有品位,有思想的人才能真正擁有強大的力量。無數的先哲聖祖、志士仁人,他們的生命早已化作輕煙消彌於塵世,然而,他們的思想卻星辰般地閃耀在歷史的天空,照耀著人類探索真理的漫漫長路。哲學家告訴我們: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群體思想所能達到的深度和高度。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世情、國情、社情都在發生巨變,意識形態領域新舊思想之間的較量不斷升級,現實生活當中不同利益之間的博弈也在激化,從而使你們即將融入的社會更加紛繁複雜。希望你們堅定信念,擁有屬於自己的思想。沒有思想的人,是無根之浮萍、無魂之器物;沒有思想的人生,是渾渾噩噩的、了無意義的人生。只有擁有獨立思想的人,才能夠真正領略人生的意義,坦然面地對浮華萬象,多一份從容淡定,少一些浮躁功利;才能夠恪守自己的人格尊嚴,多一份誠信光明,少一些虛與委蛇;才能夠不畏浮雲遮望眼,看到真誠、善良、美麗和充滿愛的世界,而絕不輕言“神馬都是浮雲”;才能夠真切感悟生命是一種過程、優秀是一種習慣、懂得放棄是一種智慧、經受挫折是一種履歷、尊重別人是本質意義上的尊重自己。只有擁有獨立思想的人,才能夠處事有方而不失境界,關注細節而不失全局,執著堅定而不失情趣,才能擁有真正精彩的人生。

第二,希望你們做有擔當的人。擔當就是接受並負起責任。 擔當是一種蘊涵於心靈的人格力量。與其說擔當需要一種勇氣,毋寧說擔當是內在品質的自然呈現。因為在一些特殊的緊要關頭,只有內在的品質才會跨越思考的界限,自然而然地發揮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升,社會分工的差異越來越大,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人所擔當的責任和使命也各不相同。作為社會精英和時代先鋒的知識分子,承擔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崇高使命,應當責無旁貸地成為社會的良心和時代的楷模;作為人民健康保護神的醫護工作者,承擔著救死扶傷、履行人道主義的神聖使命,應當努力地成為博濟惠民的蒼生大醫和當代中國的南丁格爾;作為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承擔著實現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應當責無旁貸地成為國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為勇立潮頭的弄潮兒。同學們大多為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生,世人稱之為“80後、90後”,並頗多微詞。但大家不要在意你們身為“80後、90後”而可能受到的不公正評議,而要用充分的自信創造精彩人生。今年是建黨90周年,全國各地都在開展唱紅歌、頌黨恩活動。追溯歷史可以知道,中國現代史的發展進程,基本上就是由19世紀的“80後、90後”引領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都出生於19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正是他們引領中國人民挺起胸膛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在文化領域,魯迅和郭沫若這兩位畢業於日本兩所醫學院的文壇巨擘,分別出生於19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正是他們擎起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兩面大旗。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時代進步為你們實現自我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你們一定要堅定信心,鼓足勇氣,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光榮與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