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部2011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用平凡創造偉大——說給醫學畢業生

親愛的同學們: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典禮,同學們順利完成學業,即將走出校門。首先,我要代表所有為你們付出辛勤勞動的老師們向大家表示真誠的祝賀。

今天,大家坐在這個講堂里時,一定為自己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完成了艱苦的醫學學業,帶著畢業於北大、畢業於北大醫學部的光環完成身份的轉變而驕傲,而興高采烈,並對今後的前途充滿成功的企盼。但我猜想,此時此刻,你們也或多或少心存困惑,甚至惴惴不安,因為從此你們不再是老師教著、學校管著的學生了,展現在你們面前的社會既五彩繽紛,又並非一片淨土,你們將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挑戰和誘惑。

每當畢業時節,老師們也會百感交集,除了由衷地為你們感到高興,也會因為你們的離去和歲月的流逝有一絲惆悵。而對我來說,更會因為我們辦學中的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和提供的教育不完備而感到歉疚。當今天你們面對事業生活的很多未知,躊躇著今後的路該怎么走時,我們也一樣能感同身受。

如果說畢業典禮是同學們在走上社會以前最後一次以在校學生的身份和老師相聚,我雖無力給予你們人生智慧,但作為一個曾經的困惑者,還是希望借這個機會和大家一同追問和求索。我想,面對未來的困惑,答案不在別處,從許許多多的北醫人、從我們身邊的榜樣身上就能找到。

在北醫大家庭的成員中,可舉的例子有很多,大家熟知的有像吳階平、韓校長這樣在科研、管理以及治國理政等各個領域都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代表;有像嚴仁英、張麗珠、王忠誠、鍾南山、胡亞美、郭應祿、沈漁邨、陸道培、張樹基、馬慶軍這些以高超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樹立了醫生高尚形象的職業楷模;有像韓濟生、王夔、張禮和、童坦君、莊輝、王隴德、尚永豐這些在醫學基礎研究崗位上默默耕耘,取得卓著成就的名師大家;有像莫鋒、朱興旺這些放棄浮華,投身西部,做出貢獻,譜寫了新時代青春之歌的優秀校友,等等。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北醫這個地方總是人才輩出?為什麼他們能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因為:他們聰明、他們執著、他們厚道、他們解人意、他們善交流、他們有大愛。這些優秀素質和北醫“以社會為己任”的優良傳統相融合,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北醫人,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

如果再走近一些,我們就能看到,他們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自身具備的素質外,還因為他們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樣的走向成功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什麼呢?我想,還是那被人們重複了無數次的八個字——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今年的“五四”青年節,溫總理和北大學生互書留下了這八個字,表達了他對青年學子的殷切期望。這八個字正是無數成功人士一路走來的高度濃縮,看似直白,實則寓意深刻。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都是仰望星空、志存高遠的,而這心高並沒有直接和物質利益掛鈎,只靠一種向上、向善的力量,追求有價值的人生。唯有這樣,他才不會急、不會躁,從容、豁達、專心於自己的追求。也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天然已具備的優秀素質展現得淋漓盡致,打磨得閃閃發光。

歷史還告訴我們,所有成功的取得,都離不開刻苦和勤奮,需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只有那些能在具體、“低端”的事情上務實投入的人,才能創造人生的輝煌。因為對於任何初入社會的年青人來說,並不存在所謂的“高起點”,真實的人生是由無數平凡和平淡的日夜組成的。

在座的有些同學一定聽過去年韓校長的“漫談人生”講座,也分享了他的人生感悟。“文革”時期,作為上海醫學院的優秀學生,他隻身一人到黃土高原上的鄉衛生院當“赤腳醫生”。同學們恐怕很難想像六十年代我國西北農村生活和醫療條件是怎樣的艱苦。而韓校長一乾就是十年。多少個不眠之夜,他隨叫隨到,多少次搶救病人和長途送診,他樂此不疲。因而他收穫了鄉親們的愛戴和人生價值的實現。這段經歷也為他日後的精彩人生提供了寶貴的財富。可我敢說,當時的韓校長絕沒想過他今天的地位和所能發揮的作用。他就憑著一股子對百姓、對病患的赤誠之心和實踐中自學練就的高超醫術讓自己的青春閃耀在廣袤的黃土高原。

大家也一定對北醫傑出校友鍾南山院士在抗擊“非典”中的豐功偉績耳熟能詳了。但你們是否知道,他的成就的取得與他一貫堅持的勤勉和拼搏是分不開的。上世紀80年代,他在英國留學期間,為了校正和修復實驗室的一台血氧活力平衡儀,在三周內,從自己身上共抽取800毫升的血進行調試,終於取得了可靠數據。在一項一氧化碳對慢性支氣管炎病人血氧運輸影響的研究中,他連續吸入一氧化碳,反覆抽自己的血測定濃度,直到體內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含量達到22%,這相當於一個人連續吸入60支香菸,就這樣,實驗取得了成功。請同學們注意,如果不是他日後的成名,這些“小事”並不為人知。

我還記得童坦君院士有兩句名言佳句:“奮鬥,奮鬥,再奮鬥”和“站著想,坐著想,躺著想”。他 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所從事的衰老研究取材困難、培養細胞時間很長,稍不留心就可能前功盡棄,這對研究者的細心和耐心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童老師廢寢忘食,幾乎沒有節假日和休息日,老老實實地做學問,用二十年的寂寞時光,他和他的課題組在衰老分子機理研究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