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2011年畢業歡送會致辭

蘇  力

首先代表北大法學院感謝尊敬的羅豪才老師出席今天的畢業生歡送會,他也是今天在座的我們法學院最年長的畢業生;感謝曹康泰老師加入北大法學院,令我們——用姜明安老師的話來說——兵強馬壯;更感謝各位遠道而來的家長,來參加這個歡送會,來看你們的孩子真的長大了。

因為學院換屆,各位同學,我原以為今年不用致辭了,可以輕鬆了;但新班子還沒定下來或是沒宣布,臨了臨了,我只好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這裡代表北大法學院真誠祝賀並歡送你們畢業。

儘管有些年了,但致辭還真不是件愜意、風光的事。我嗓子也不行,唱不了高調,還老跑調,每每讓那些擠在真理身邊的人士聽了窩心(都往那兒擠,若是把真理擠掉下去,那可就狼狽了)。而且也就那么些話,真誠的重複還是重複,深情的嘮叨也還是嘮叨,這兩年還有了贗品,今年就有,還不能算什麼“山寨版”(差別是聲稱的作者);因此,我很擔心你們厭煩。何況這一次還是臨陣磨槍,昨晚和今天一大早我都在辦公室寫和修改。但怎么辦呢?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制度化即所謂法治的時代,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喜歡不喜歡,都得遵守制度,履行職責。

因此就不全是調侃。因為,法治並非某個檔案或書本上那些讓一些人熱血上頭讓另一些人昏昏欲睡的語詞,而就是現代生活少不了的大大小小的規矩,包括畢業由誰致辭,說些什麼,以及怎么說等等,自然也就不得假冒。規矩不一定起眼,有時還讓人鬧心,卻大致能給人們一個穩定的期待。而你即將踏入的社會,就是我們參與創造的這樣一個制度網路。她對你會有全新的穩定的期待;你要從更多接受他人的關愛和寬容轉向更多地關愛和寬容他人;甚至僅僅因為你北大法學院畢業,要求更高、更苛刻。

不錯,我說過“發現你的熱愛”,那是在新生入學之際,是就大學學習而言;對於畢業生,我的告誡從來都是“責任高於熱愛”。記住,承擔責任,有時不是因為你喜歡,而是儘管你不喜歡。這是對成人的要求;理解並做到了這一點就算大人了。這或許是畢業對於你最重要的意味。

與此相關的則是要守住自己。去年我已說過,大學教育天生有缺陷,還無法彌補。今年再加兩句吧:學校會增加你的知識,但知識不等於德性,提升不了人的德性,也增加不了你的判斷力和意志。別以為學了多年法律,有了法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嘴邊掛著正義,就真以為自己正義了或是比別人更正義。這是一些腦子不清楚或是腦子太清楚的法律人編出來的,忽悠別人,捎帶著推銷自己,但弄不好也會把自己給忽悠了。想一想,難道學經濟的,天天念叨亞當·斯密或成本收益,就個個億萬富翁了?好像(這個“好像”完全是個修辭)比爾·蓋茨、斯蒂夫·賈伯斯都不是學經濟的,還都輟學了。“知識越多越反動”當然不對,但也別以為念過幾本書,知道幾個詞,還會說“我很happy”,人就聰明或高尚起來了。這些年來,我們就生生看著一些法律人倒掉了,學位、地位甚至學問都不低;最近,還包括我們一位86年畢業在商務部工作的校友。

我不怕丟人,也不怕這一刻令各位掃興,提及這位校友,是因為,對於承擔更多更大社會責任的精英來說,對於你們來說,這是個真問題,很現實,也很要緊。腐敗會追著社會責任,農民工即使想受賄也會受歧視。孔子早就看到了這點,因此他提醒君子——不是普通人——三戒;說的是一回事,就是任何時候,都別光看見眼前那點私利,都別給自己幹壞事找藉口。如果你能戒,就是君子;沒戒或沒戒成,就不知該如何稱呼你了。君子的界定是行為主義的,不是自我想像的——莎士比亞說過:在惡棍心裡,自己也會是個大好人。

人們常說今天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是社會轉型、社會道德共識重建的時代。但換個說法,同義反覆一下,會讓我們看到和想到更多的問題。這句話也是說,今天是一個誘惑很多、外在規範特別是制約不夠的年代。這挑戰法治,更挑戰一個人德性、操守和判斷力。如果沒有或不足,或是有僥倖心理,你就把握不了自己,容易忘乎所以,隨波逐流,一不小心也可能混跡於成功人士。但記住魯迅先生的話,大意是:如果你真能折騰,真會忽悠,也會小有斬獲;但要想憑此成大事,自古以來,門都沒有。

當外在規範和制約不足時,我們心裡就更需要有點榮辱感,也就是當獨自面對自己或永恆時,你心頭會突然掠過的那一絲莫名的驕傲、自豪和優越感;借用李敖的詩,還“不要那么多,只要一點點”。有了這么一點,你就會更看重做事、努力做成事,而不是太計較所謂的公正回報,也不那么關心或總是關心別人對你的看法;你就可以不要求別人理解和原諒,卻可以,恰恰因為你理解了而不原諒、不寬恕某些人,某些事。

人生有許多事不值得較真,但有些事必須較真,要對得起自己。如果覺得不該做的,無論是折騰人還是倒騰事,就是不做;該做的,那么,“雖千萬人,吾往矣”,愛誰誰!但這不是知識問題;就算是,北大也給不了你。得你自己養成,在一次次艱難有時甚至是痛苦的選擇和行動之後。它拒絕機會主義,需要德性,對自己的真誠,有時還要有點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