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演講稿:以誠信為榮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假”、“虛”、“騙”正在成為一種“公害”。似乎“騙”能“發財”、“虛”能“升官”,謊言正在誤國。為此,需要大力提倡求真務實的“誠”德。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訂立“契約”與遵守“契約”,都講究一個“信”字。人無信不立,家無信不睦,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

一、何謂誠信? 誠信,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忠誠老實、遵守信用的簡稱。誠信包含了以下幾方面內容:

其一,誠信首先是一種規範。它是人們行為的一種範式,是協調人際關係的一種基本要求。對於這一基本含義,我國古代思想家有過充分的論述,認為君子說話、立論都應該誠實、無妄,才能建功立業。第一次明確將誠信作為規範來定位的是孟子。孟子把杜會的人倫關係歸結為五個方面,即父子關係、君臣關係、夫婦關係、長幼關東、朋友關係,簡稱“五倫”。將“朋友有信”作為處理朋友關係的基本規範。在現代社會,誠信作為一種行為規範,不僅調節朋友關係,而且調節廣泛的人際關係。當前社會所形成的誠信討論熱點,就是其廣泛性的體現。因此,僅僅從職業角色理解誠信,特別是僅僅從商業角度理解誠信,將誠信僅僅看作是一種商業規範,是不全面的。

其二,誠信是一種制度。所謂制度,就是社會所要求的人們的行為模式。制度是一種規範形式,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規範都以制度的形式存在。誠信作為人們的行為範式和人際關係模式,要制度化才能持久,才有力量。春秋時期思想家管子最先從管理國家的角度提出誠信。只有堅持誠信這種制度,才能集結人心,天下人團結一致才有保證。韓非進一步充實了管子的這一思想,並將日常生活的誠信與立國治世的誠信結合起來,指出:“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將誠信作為一種制度來認識,嚴格地說,應該是近現代的事情,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信用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市場經濟離不開信用這一基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明確提出,競爭和信用是資本集中的兩個最強有力的扛桿。隨著資本主義銀行的誕生和發展,信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這樣說,沒有信用就沒有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市場經濟。誠信,則是信用制度的思想道德基礎和精神支柱。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今天我們講誠信,人們大都是從經濟制度上去定位。然而,誠信在當今社會,不僅是一個經濟倫理學範疇,而且還是一個社會學範疇。誠信作為一種制度,不但是一種經濟制度,同時也是一種政治制度和道德制度。今天經濟生活中的誠信缺失,往往與政治生活、道德生活中的誠信缺失有著密切關係。

其三,誠信是人品。誠信,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人品修養,是做人的根本準則。關於這一點,我國古人有論述,《春秋·梁傳》說:“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音,信也。言而無信,何以為言?”孔子提出“民無信不立”。荀子把是否有“信”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道德標準;甚至在人們認為充滿詭道的,《孫子兵法》中,孫子也將“信”與“智、仁、勇、嚴”一起,作為將帥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

二、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檢查自己和別人商量的事情是不是忠誠去辦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了;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認真複習了”。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買東西,她的小兒子也要跟著去。她不讓去,小兒子就在後面哇哇地哭起來。“好孩子,你回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不哭了。這話也被曾子聽見了。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上回來,看到曾子在霍霍地磨刀,像是真要殺豬的樣子,她不禁撲地笑了,急忙上前勸阻說:“我說殺豬只不過是哄孩予,你倒認真起來了。”曾子說:“不能和孩子隨便開玩笑。孩子小,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事事處處都模仿著父母的言行,聽父母的教誨。現在你向他說謊話,這是教孩子說謊呀。母親現在說謊,孩子長大也要向別人說慌,不能這樣教育孩子。”於是,曾子就把豬殺了,曾子的妻子也按自己說的去辦,把豬肉給孩子吃。——這是古人講誠信的一個典型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