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讀書交流會發言稿

尊敬的秦校長,各位領導,各位同行:

下午好!很榮幸今天能在這裡交流讀書心得,也想藉此機會談談自己對教學的一些看法。

了解肖川,是在張高中教育實習的那段日子,當時無意中看到那本《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很快就被書中教育的意蘊、文學的韻味及文字的優美所吸引。以至於後來我每天早上都會和學生一起參加早讀,捧上那本書,讀上一兩篇。我覺得那是一本可以用心去讀的教育學。

之後為了找工作,到處奔波,漸漸的淡忘了肖川這個名字。直到秦校長給我們送上了這本《教育的使命與責任》,當年的記憶又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對於教育的責任,我的理解可以用這樣兩個關鍵字來詮釋:教學、專業成長

第一個關鍵字:教學。肖川教授和我們分享了很多教學上的主張。

(1)肖老師告訴我們,教學必須服務於培養完整的人,這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完整的人呢?省錫中唐江澎校長告訴我們:精神高貴、智慧卓越、生命茁壯、情感豐盈的人是完整的人;秦校長告訴我們:文化兼容、知行卓越、個性舒展、體魄強健的人是完整的人。雖然不同的教育專家對於完整的人的理解有不同之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有這樣的共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幸福,教育的終極價值是培養完整的人。

(2)肖老師告訴我們,要創造豐富的課堂,帶給學生廣博深厚的文化浸染。 拿數學學科來說,對於許多學生來說,數學從定理到定理,抽象、深奧、枯燥、刻板,似乎是數學家們玩的智力遊戲,離他們是很遙遠的。一直以來,我也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數學教學的本質是什麼?難道就只是一些概念和公式的堆砌么?其實每個數學概念和公式的背後都有著它的故事:或許源於一個靈感;或許是幾代人甚至是幾個世紀的人的共同努力使之完善系統的過程;或許是中外數學家的一些共同思考。可見,數學學科有著其獨特的科學精神和思想方法。所以我說:數學教學不僅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更是數學文化的傳播。在此期間,我捕捉到了數學教育的新模式:基於hpm視角下的中學數學教學。 所以在公式課、定理課的教學中,我會儘可能的引入一些歷史數學問題,然後通過設計一些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索公式和定理,讓學生親歷公式和定理的再創造過程,感悟數學美,感受數學文化。

(3)肖老師告訴我們,教學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學,並且幫助學生形成認知框架。 認知學習理論強調兩個結構:一個是學科知識結構,一個是認知結構。只有選擇適當的知識結構,並選擇適合於認知結構的方式,才能促進學習。而學科基本結構就是一個良好的知識結構。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非常推崇認知教學模式所提倡的結構教學法,我希望能通過幫助學生建立學科基本結構,從而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完善。上學期,我們班在全市統考中也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而後我把自己對認知教學模式的一些思考寫成了一篇論文,值得高興的是我所撰寫的《基於認知取向的勾股定理的教學設計》一文將於4月份或5月份於核心期刊《中學數學教學參考》發表,這無疑是對我結構教學的肯定。這學期我又引入了解題模組這樣一個數學解題結構。最近在學習南師大喻平教授的專著《數學教學心理學》,我又捕捉到cpfs結構既是一種良好的知識結構,又是一種良好的認知結構。所以我想繼續對這個結構做一些學習和研究,最終引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來。 對於認知模式的數學教學,我要走的路還有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