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備課發言稿

尊敬的教辦專家、兄弟學校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代表我們中心國小六年級語文備課組六位老師向大家做個匯報,談談我們對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材的整體理解,對學情的分析,以及對第六課《懷念母親》這篇課文的解讀和教學構想。

第一板塊 我們對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材的整體理解

本單元教材圍繞著“祖國在我心中”這個專題,共安排了四篇文章、一次習作和口語交際、一次回顧與拓展、一次綜合性學習。四篇文章中,前兩篇是講讀課文,《詹天佑》描寫了詹天佑為我國鐵路建設事業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歌頌了他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傑出的創造才能。《懷念母親》表現了著名學者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無限眷戀的感情。後兩篇是略讀課文,《彩色的翅膀》則從普通的海島戰士紮根海島、建設海島平凡事跡中,歌頌了邊防戰士對祖國的一片忠誠和熱愛的感情。《中華少年》以詩歌的形式熱情讚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口語交際·習作”安排了以“祖國在我心中”為主題的學習匯報會和寫演講稿讀後感的活動,“回顧·拓展”也是緊緊圍繞“祖國在我心中”的主題,安排了相關的內容。另外,本組還安排了一次圍繞本專題的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通過蒐集、採訪、參觀等方式,進一步深化“祖國在我心中”的認識。

編排這組教材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通過讀書感受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赤子情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二是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到驕傲、自豪,立志報國;三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關鍵字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這三個教學目的,前兩個側重內容的理解,強調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也就是側重人文薰陶;第三個則側重對表達形式的感悟,強調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也就是側重工具掌握。就這二者而言,我們認為不能割裂開來、分成兩張皮,而應該巧妙地將二者融合在一起。怎樣融合呢?簡單說,就是抓住語言文字這個根本,通過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體會、感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讓學生與作者、與文中主人公產生情感的共鳴,回頭再品味詞句,看看作者是使用哪些詞句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並打動我們的。這樣,我們就帶著學生在文本中走了一個來回,全面達成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用書建議,我們可以安排14課時。其中,精讀課文6課時,略讀課文2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習作3課時,“回顧·拓展”2課時。另外,學生還必須在課外利用部分時間完成綜合性學習。

第二板塊 學情分析

1、我們的學生已經邁入六年級了,接受各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少說也有六七年了,學生對祖國的歷史、文化、人民、地理等有了初步的淺顯的認識。尤其是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學生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有了直接的感受;在今年剛剛閉幕的北京奧運會上,學生看到自己祖國的五星紅旗一次次在奧林匹克賽場上空冉冉升起,一次次感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

2、學生對我國近代那段屈辱的歷史還不是十分了解,因為他們今天生活得十分幸福,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做被壓迫、什麼叫被侵略、什麼叫侮辱,而且,他們沒有遠離祖國、遠涉重洋的坎坷經歷,現在,他們認為出國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情,所以,他們在對當時歷史背景不太清楚的情況之下,理解《詹天佑》《懷念母親》,是十分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