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作會議發言

農村黨員流動性增強,管理難度加大。黨員管理出現該管的不管,想管的管不了的狀況,黨員游離在組織之外,有權利不盡義務,農村黨員發展教育往往流於形式。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況,教育培養通常是檔案對檔案、會議對會議,沒有橫向的展開和縱向的深入,盲目性和無效性顯而易見。農村幹部的素質和能力沒有顯著提高,甚至有些還在退化,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由於兩委會產生的民-意基礎,權力來源不同,出現了關係不協調,黨組織核心地位削弱的問題。大部分村主任認為:“書記就是那幾個黨員選出來的,而村委會主任是全體村民選出來的,村主任才能真正主宰村組一切”。部分人甚至認為,黨支部是管黨員的,村委會才管村務,缺少對黨執政地位的認識,兩委會工作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工作兩張皮。矛盾在某些村表現的異常尖銳,已經嚴重妨礙了村務工作的有效開展,民眾利益也受到了極大損害。

我們深深認識到,要解決以上三方面問題,提高黨在農村的執政能力,關鍵是要發掘人才資源,利用資源,最佳化幹部隊伍,建設一支梯次性農村後備幹部梯隊。圍繞此,我們進行了反覆實踐。起初,通過下達任務的方式,加大黨員發展力度,但XX年計畫發展黨員80名,實際只發展黨員31名,不到計畫的一半。通過進一步思考,試行幾個村成立一個黨總支,進行黨員發展試點,但仍脫離不了家族勢力的影響,實際效果不明顯,初衷沒有實現。在我們苦苦思索的過程中,適逢區委安排自己在市委黨校參加街道黨工委書記學習班,在大家推選自己擔任黨校臨時黨支部負責人的過程中,受到很大啟發。當時,街道黨校只有一塊牌子,沒有實質性內容,通常搞一些短期黨員培訓教育,沒有最大限度發揮作用。當時立即就構想能否在街道黨校成立黨支部,選拔農村青年進行中長期培訓。在調研摸索中,區委組織部、宣傳部、政策研究室及區委黨校和區級各部門的同志以及領導及時給我們進行了具體、深入的指導,市委常委、區委書記王軍同志進一步提出“以街道黨校為陣地,採取公開選拔的方式,培養農村後備幹部”的思路。我們深感能以此解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這也是繼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實施以來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相配套的探索、實踐與嘗試。

我們就此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了反覆、深入的研究和論證,按照這一思路組織實施。街道黨校從籌劃準備到正式開學經歷了半年時間。我們對招生、組織教學、學員管理、課程設定等各個環節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考慮到幹部成長規律,黨員發展時限等要求,最終確定街道黨校學制兩年,分四個學期。採取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全辦公開招考,統一考試,通過自願報名,筆試、面試、組織考察、綜合評定等環節,嚴格篩選,真正把地區優秀青年吸收到黨校中來。計畫用三到五年時間培養200名至300名懂政策、能工作、敢工作、會工作,綜合素質高,年齡結構最佳化,梯次配備合理,凝聚力和戰鬥力強的年輕後備幹部。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

首先,抓好論證組織實施工作。在全辦範圍內面向各村公開招錄年齡在18至35歲的初、高中、大中專畢業生及退伍復轉軍人,嚴格程式,擇優錄齲第一期從280名選拔出79名優秀青年進入黨校學習。針對農村青年的特點和農村發展的需要,街道黨校教學以理論、科室實習和農村實踐、掛職鍛鍊相結合。開設法律、行政管理、歷史、黨建、科技等課程,還專門開設了村委會選舉有關的法律和競選知識、方法課程,聘請盛市、區、街道黨政機關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政策水平的領導幹部來講課。定期安排學員到科室實習,了解辦事處工作,理解辦事處工作,加強農村青年同政府的感情,增進政府與民眾的溝通。要求學員列席村兩委會會議,全面了解農村事務,學習老幹部的工作方法、工作經驗,提高素質。考慮到學員生產生活問題,每周安排兩次課程,實行半脫產學習,給予適當補助,確保此項工作落在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