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員青年座談會發言稿

在殘聯繫統青年團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我很贊成開這個座談會。對如何做青年工作,對年輕人的特點和想法,乃坤和程-凱同志比我要了解。今後我們會有更好的條件,中國殘聯新一屆團委換屆以及成立青聯,相信會把青年工作推上一個新台階。剛才26位團員青年的發言,對我們是激勵和教育,讓我深深感到青年同志們的進步。青年強則中國強,青年有希望,中國就有希望。

就要到“五四”

青年節了,我想以青年朋友的身份說說自己的感受。同志們,再過9年,我們就要迎來“五四”運動100周年,XX年後,又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發生在20世紀的“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建立這兩件事,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對近代人類歷史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想當年,就在我們中國殘聯北池子大街辦公樓的北面,是北大紅樓,“五四”運動從那裡走過,我黨創始人李大釗曾在那裡宣傳革命主張;在南面東華門箭桿胡同里,有當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的編輯部所在地。我們的地方正好在“南陳北李”之間。北有李大釗,南有陳獨秀,在上世紀20年代末,兩位革命前輩,一個扮成伙夫,一個扮成賬房先生,秘密相約建立中國共-產-黨。我常告誡自己:沒有前輩的流血犧牲、前赴後繼,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條件,沒有今天的生活。這么近的距離來感受中國革命先輩的腳步路徑,這種傳統、這種精神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當時《新青年》是同人刊物,不接受外面的稿件,全部是由編輯部的幾個人撰寫,那時候他們非常年輕。當時,陳獨秀作為主編最讚賞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胡適,一個是魯迅,認為他們的文章最體現青年的銳氣和新思想。

看我們中國殘聯的歷史,開創時期工作的同志當時也都很年輕。比如朴方同志,1984年初創建基金會時不到40歲。再如海迪同志,1983年被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時28歲。我們殘聯許多老同志來殘聯工作時也是年輕人啊,正因為他們的努力,經過這20年、30年,我們的事業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我想起的一件事,基層一位老理事長退休後,他把殘聯成立以來當地有關殘疾人事業的剪報全部整理出來,並根據自己的經歷編了一本書。他把書稿寄給我,希望能寫個序。我於是請了老理事長郭建模同志幫忙。後來建模同志寫了一段,沒等寫完,在當年5月2日因病突然去世了。寶貴的草稿上留了三行字,大概內容是:這位同志是殘疾人事業的有心人,他的心是百分之百用在了殘疾人事業上。

半年後,書的作者又反覆做我工作:新憲同志,這個事由你開始幫,可惜沒能完成,請你幫助把這個序接下去。我感到實在不可推辭,於是續寫了後面這一段話:“是非經過不知難。多少同志為理想追求過、奮鬥過,他們都是新中國的建設者,殘疾人事業的開拓者,人道主義的忠實踐行者,他們與事業一同走來,事業因他們有今天。這些老同志雖離工作崗位多年,仍義無反顧,無怨無悔,繼續關注著事業的發展,冀望殘疾兄弟姐妹能早日進入小康大同。這難以釋懷的情愫,是留給青年殘疾人工作者的寶貴財富。”朴方同志多次不同場合動情地說,以後這個事業就由你們扛下去,這句話就是對大家說的。

我想,在座的包括整個殘聯繫統的年輕同志,你們不一定“從一而終”,將來還可能到新的崗位、新的領域,人才是流動的,但有一條,中國殘聯確實是鍛鍊成長可遇不可求的地方。我們團委的工作是做得很好的,能團結大家,有號召力,有創新精神。我們的直屬單位45歲以下年輕人有1300多人,占系統總人數的55%,其中共青團員近600人。這支隊伍朝氣蓬勃,奮發有為,是我們殘疾人事業未來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