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新的偉大工程

按照市直機關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統一安排,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探討如何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問題。我講的題目是《大力推進新的偉大工程,全面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黨的建設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是保持黨的生機和活力、鞏固黨長期執政地位的最根本性建設。毛澤東同志豪邁地將黨的建設稱為“偉大的工程”。縱觀黨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黨歷來十分重視自身建設。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把馬克思主義同我們黨自身建設的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著重從思想上建黨、不斷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成功之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先後做出了《關於整黨的決定》、《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等一系列重大決定,對我們黨的建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xx大以來,黨中央繼續推進黨的建設,特別是《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的出台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全面展開,標誌著黨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歷史階段。 xx同志在xx大報告中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要把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毫不放鬆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xx同志也指出:“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緊密聯繫治國理政的實踐,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並進一步提出了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要論斷,指出:“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長期任務和永恆主題,是我們黨生存、發展、壯大的根本性建設。”這些精闢論斷,為我們加強黨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導。我理解,正確把握這些新思想、新論斷,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新的偉大工程,必須在深刻認識和理解黨的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新問題上求共識,在準確把握新世紀新階段黨的建設的核心任務和基本要求上下功夫,在貫徹落實黨的建設的戰略措施上見成效,全面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下面,圍繞這一課題,結合綏化市的實際,我講三個方面內容:第一個是深刻認識黨的建設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現實問題,第二個是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基本要求,第三個是認真落實加強黨的建設的各項措施。 一、深刻認識黨的建設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現實問題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形勢發生了新的深刻變化,國內現代化建設任務更加繁重,改革發展關鍵時期利益關係更為複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在這樣的大環境、大背景下,黨的建設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具體說面臨“三個考驗”:一是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的考驗。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特徵。黨的80多年的實踐啟示,黨的先進性事關黨的生存、發展、壯大。因此,如何踐行“xxxx”,如何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如何做到“六個堅持”(堅持理想信念,堅持勤奮學習,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堅持勤奮工作,堅持遵守黨的紀律,堅持“兩個務必”),等等。加強黨的建設,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是長期任務。二是提高執政能力的考驗。歷史條件變化了,社會環境變了,黨的執政方式要變,執政能力要提高。因此,如何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如何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如何始終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等等。提高執政能力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三是鞏固長期執政地位的考驗。馬克思主義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因此,如何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如何保持黨同民眾的血肉聯繫,等等。不斷提高執政水平,經受住長期執政的考驗,是擺在黨面前的嚴峻歷史課題。面對這些考驗,我們的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隊伍還存在許多問題,有的問題十分突出,新的問題還在不斷出現,特別是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不突出的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近兩年來,我與有關部門的同志到農村、機關、企業、街道社區等基層組織做了一些調查研究,結合學習中掌握的一些情況,感到有“五對矛盾”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第一,歷史任務的艱巨性與黨組織執政能力不高的矛盾。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黨要帶領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重任,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現在看,各級黨組織的執政能力與承擔的歷史任務很不適應。據中央黨校對一些省縣以上領導幹部的問卷調查,認為科學判斷形勢能力弱的占58.1%,駕馭市場經濟能力弱的占66.9%,應對複雜局面能力弱的占35.3%,依法執政能力弱的占43.3%,總攬全局能力弱的占19.9%。從我市的情況看,一些黨組織這方面的問題也比較突出,軟弱渙散,凝聚力、戰鬥力不強,與承擔的責任極不相稱,有的甚至不如協會等民眾性組織。在農村,一些鄉村債務沉重,幹群關係緊張,群體性上訪不斷,解決起來難度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一些黨組織已經不能適應農村工作的新形勢。據統計,全市160個鄉鎮黨委、1335個村黨支部中,屬於加快創業型的約占20%左右,屬於實幹興業型的約占30%左右,而看攤守業型、渙散貽業型占50%以上。在機關,加快發展創業的濃厚氛圍還沒有完全形成,特別是在推進大項目建設上,缺乏找項目、挖項目的主動性。從去年創業型領導班子考核評比上看,真正符合“六優”(圍繞大局服務優、業務工作成效優、黨風廉政建設優、依法執政效能優、部門自身建設優、社會民眾評價優)標準的相對比較少,僅占30%左右,與綏化大發展快發展的實際需要相差甚遠。在企業,國有企業關停並轉的增多,大批工人紛紛下崗,黨組織基本無法開展活動。全市處於留守狀態的企業黨組織有一半左右基本喪失了發揮作用的能力。通過對一個市的調查,留守企業黨組織占企業黨組織總數的三分之一。一些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受制於企業主的重視程度,在參與企業決策、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上存在明顯差距。在社區,黨組織調整剛剛起步,“三無”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難以發揮城市服務功能。長此下去必將動搖黨的執政根基,形勢十分嚴峻。 第二,社會

成份的多樣化與黨組織設定形式單一的矛盾。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成分和社會分工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必然要求黨組織的設定形式做出相應變革。目前看,基層黨組織的設定形式主要存在三個弊端。一是設定模式陳舊。絕大多數黨組織的設定都在沿用計畫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模式,按行政區劃或地域關係來設定,導致黨組織的覆蓋領域不大、覆蓋面不廣。比如,在農村一些地方勞務輸出組織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很快,但黨組織仍然按照村屯來設定,很多應該建立的沒有建立起來。從調查情況看,我市股份合作公司、專業合作社和各類產業協會已達3300多個,已建立黨組織769個,只占總數的23.3%。有黨員尚未建立黨組織的還有2193個。二是跟進不及時。許多具備條件的新經濟組織還沒有及時建立黨組織。根據農村、機關《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規定,設定黨支部應有3名以上黨員,設定黨總支應有50名以上,設定基層黨委應有100名以上。去年底今年初,從我對非公有制企業和“兩新”組織的調查看,全市有非公有制企業4520家,建立黨組織的僅有900家;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建立黨組織就更少。另外,還有一些地方外出務工經商的黨員越來越多,卻沒有建立相應的黨組織進行管理,出現了“空白點”。據統計,全市每年外出務工的黨員達11000多人,在打工地建立黨支部、黨小組僅有145個。三是設定標準把的過“死”。一些地方對黨組織設定標準把的過“死”,沒有按照工作需要來調整黨組織設定,黨的核心作用和政治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調查中我了解到,某村黨支部有33名黨員,村裡有2個協會組織,每個協會都有4、5名黨員,具備成立黨支部條件,但由於村里建的是支部,他們只能建立2個黨小組,在發揮作用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第三,人民民眾所需所盼與黨組織服務方法陳舊的矛盾。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斷滿足人民民眾的物質文化需求,解決民眾所想、所需、所盼,是各級黨組織尤其是基層黨組織的首要任務。但現在看,一些基層黨組織與這個要求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突出表現在“三不”:一是領導方式不適應。仍然沿襲計畫經濟時期的工作抓法,以行政命令為主,偏重於行使管理職能,不會運用說服教育、示範引導、提供服務的方式開展工作。在機關,存在著較重的衙門風氣和“官本位”思想,開展工作就會“瘸子打圍座山喊”。在農村,存在“一刀切”、強迫命令、包辦代替的問題。~年,我到一個縣調查,了解到有一名村幹部號召農民種經濟作物,有2戶不同意,這名村幹部竟動手打人,結果造成民眾集體上訪,在當地產生了極壞的影響。二是職能作用不明確。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缺少統一的職能定位,具體應該乾什麼、發揮哪些作用,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黨組織形同虛設。農村稅費改革後,各地雖然探索出一些鄉村黨組織的具體職能,但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調查中,常聽鄉村幹部抱怨:“現在的工作沒抓手、沒法乾”、“支部沒啥作用了”等。機關黨組織沒有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組織黨員幹部發揮服務職能和作用,黨組織活動仍然停留在常規的“三會一課”、發展黨員、收繳黨費上。三是民主渠道不暢通。一些黨組織在黨內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方面做得還很不夠,黨員民眾的“知情權、選擇權、參與權、監督權”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比如,有很多關係民眾利益的重大問題還僅僅局限在黨內的討論上,沒有通過公開的辦法讓民眾參與,徵求民眾意見;再比如,有些基層黨組織在選舉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時,還局限在黨員這個層面上,選出的一些幹部黨員認可,民眾不認可。 第四,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趨勢與黨員教育管理滯後的矛盾。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帶來了包括黨員在內的社會群體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趨勢。黨員教育難、管理難成為基層黨組織面臨的一大難題。這些問題表現在黨員,責任卻在基層黨組織。主要是“三個不到位”:一是跟蹤管理不到位。黨員長期外出不匯報,黨組織對黨員流向不掌握,聽之任之。這次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我們對機關黨員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調查,基本摸清了黨員的底數。但還有152名黨員聯繫不上,沒有參加這次教育活動。實際上聯繫不上的黨員可能遠遠不止這個數,而且第二批、第三批的流動黨員數量將更多,問題還會大大增加。二是經常性的教育不到位。一些黨組織開展活動不經常,有的即使搞了一些,也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黨員培訓內容單一,方式不活,有的培訓走形式、擺過場。據對某縣57個黨支部的調查,能正常開展“三會一課”活動的僅24個,占42.1%;斷斷續續開展活動的13個,占22.8%;極少或不開展活動的20個,占35.1%。有一個村支部已有兩年多不召開黨員大會,也沒上過一次黨課。三是監督約束不到位。民主評議黨員流於形式,處置不合格黨員失之於軟。如對某縣39個黨支部1262名黨員調查,其中半年以上不交黨費、不過組織生活的76人,基本不起作用的有101人。所在的黨組織對於這些不合格黨員不教育、不處理,嚴重影響了黨組織的工作和威信。 第五,黨員先進性的內在要求與黨員隊伍存在問題的矛盾。當前,黨員先進性的內在要求,就是要踐行“xxxx”,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六個堅持”。但事實上許多黨員與這一內在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反差。從前段時間黨員先進性教育準備工作的調查看,不同行業、不同類型黨員存在的問題表現不同。在農村,主要是年齡老化,農民黨員中55歲以上的14233人,占25.5%。素質先天不足,國中以下文化的37453人,占67.2%;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僅占34.5%。比如,有一個村號召黨員帶頭集資養奶牛,由於不懂行、不懂技術,辛辛苦苦花高價買回來的卻是“淘汰”牛。帶民致富能力弱,率先致富和帶領民眾共同致富的約占30%,近50%的黨員只能發揮一般性的作用,近20%的黨員家庭生活困難,落後於普通民眾。在機關,有的黨員缺乏服務意識,民眾觀念淡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有的不注重學習,思想僵化,不思進取;有的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工作拖拉,效率不高;有的紀律觀念不強,自由散漫,作風飄浮,貪圖享樂,甚至以權謀私,等等。總的一句話,給人的印象就是“怕、難、懶、散、慢、僵、浮”,嚴重影響了機關形象。在企業,有的黨員意識淡化,不關心政治,對企業發展不聞不問,參與黨內活動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有的功利主義嚴重,不能正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