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慶發言稿:師恩難忘

敬的各位老師,各位領導,各位師兄師姐,學弟、學妹:

我是毛嘴中學75屆的學生,現在東湖高新區即“中國光谷”工作。

今天對於我們毛嘴中學人來說,是一個特別需要記住的日子,也是特別高興的一天。這是因為:今天金風送爽,丹桂飄香;舉國上下,歡度雙節;母校毛中,五十華誕。當值之際,我們異常興奮,充滿激情。為此請允許代表校友,向母校致以深深地祝福!向一直關心和支持母校發展的各級領導致以深深的謝意!向不辭艱辛,嘔心瀝血教育了我們的各位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五十年,對於人生來說,已屆“天命”之年,成熟之際,貢獻之時,而對於學校來說,則是聲名日隆,貢獻甚大,發展愈快。五十年風雨滄桑、五十年奮鬥不息,五十年春華秋實。這五十年是毛中風雨兼程、開拓創新的五十年;是一代一代毛中人在這裡經受洗禮,開啟智慧的五十年;也是母校被每一個毛中人思念、牽掛,並引以為豪的五十年。

我曾經不止一次地問自己:一個地處江漢平原中心、通順河畔的普通高級中學,在我有生以來,並非是我見過的規模最大、條件最好的學校,也是我學習、生活乃至工作時間最長的地方,為什麼能引起我長久的思念,為什麼每當佳節之時,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大有唐代詩人李白所言“誰人不起故園情”,以至於身處他鄉,但說毛中畢業,必定視為故交,確有“他鄉遇故知”之感。特別是這次要回母校參加校慶,這種自問之情尤為濃烈。

有人說:“母”者,本之源也;“校”者,學之堂也。我們的毛嘴中學就是以她母親般的情懷、家庭式的溫暖,教育著、培養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為我們輸送了、培育了走向生活、走上社會的動力之源。

我在毛中的那個年代,我們的國家正處在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在這特殊的年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天職的教師,如何保持知識分子的良知、履行自己教書育人的職責,既是對每個教師工作方法的檢驗,更是對其為人品格的考驗。而正是在這種特殊時期,我們的毛中老師表現出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無畏品格和高尚情操。

我們永遠記得,在學校那間燈光並不太亮的小會議室里,校領導告誡我們:以德立身,以學立業,德才兼備,方可成器。使我們明白了做人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最基本的道理;我們還記得,在學校的團員生活會上,老師嚴肅而認真地向我們宣讀毛主席語錄:“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使我們下定決心:一定做一個有文化的當代青年;正是因為高中的第一堂數學課,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了“咫尺之棒,日取其半,永世不絕”哲學名言佳句,促使我乞求廢品收購站的阿姨將那本艾思奇先生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轉給了我;也是因為語文老師給我們講授毛澤東主席的《詠梅》詞時,介紹了陸游及中國歷史上其他一些偉大詩人,我才東拼西湊了幾毛錢,在毛嘴新華書店購買了郭沫若先生的《中國史稿》第一冊。這兩本書我至今仍保留著,這也是我上大學前得到的僅有的兩本經典學術著作;還因為英文老師用抑揚頓挫的英語向我們介紹了世乒賽,我才第一次領略了英語的魅力,認識到我們還可以用另外一雙眼睛看待事物,還可以有另外一扇窗戶看待世界,並對當時盛行的“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不懂abc,照樣鬧革命”的說法深表疑慮。也是因為學校豐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才使我們嘗試了文學創作,培養了我至今割捨不掉的文學情結;正是因為化學老師第一次破例的實驗,使我能初步用科學原理破解農村流傳了數千年的所謂“鬼火”之謎;也是由於物理老師將學工學農傳授知識巧妙結合,我們有機會認識了發動機構造的基本原理、無線收音機的組裝與維修;還是因為體育老師別出心裁的組織,讓我們比一般人提前十多年領略了足球的魅力,知道了皮球除了用手拍之外,還可以用腳踢,而且是更為精彩、更為激烈的比賽;由於老師在報告會上的有意插曲,使我這個從未走出過毛嘴的鄉村孩子,開始了嚮往大學的神奇,並暗自奢望,一定要到那神秘的大學校園走一走,一定要到大學的課堂聽一聽,即使是踮著腳尖站在窗外,也是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