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學名師座談會上的發言

寒梅雪中俏,已把春來報!今天,能在母校與各位領導、學界翹楚、同仁歡聚一堂,暢談高校教育發展大計,感到無比榮幸。首先,衷心感謝省教育廳高教處給予我們教學工作的肯定,感謝給我們提供了相互溝通、互相交流的機會,相信今天的座談,對於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發揮教學名師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先進作用,有著深遠的意義,必將是我省高校教育改革發展的又一個推力。

教育作為強國之路,興國之要,它業已成為人類文明進程的標誌,教育的興衰關係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今天忝列名師行列,既萬分榮幸又深感汗顏,更多的是對這份殊榮內涵與教育事業的思考。

首先,何謂高校名師?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界定何謂大學,正如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所說,大學是一個國家的知識庫,民族的智囊團,是一個“尚賢”的地方。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所謂大學者,非為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因而高校名師應該具有與大師一致的內涵:它不簡單指授人學識的老師,更是指那些言傳身教以處世立身的人,他是在術業有專攻的同時,兼具人格魅力的道德楷模與正面精神能量的載體。這樣優秀的大師在教育領域裡的影響力遠遠勝過一座座冰冷的奢華建築。當這樣的師者不再是一個被彰顯的個體,而形成一個強大的團隊時,我們的教育何患中堅力量的缺失?

再者,反思我國高校教育在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過程中,在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大眾這三大目標辦學時,一些操之過急的改革舉措以及就業形勢的轉變使得高校教育招致一片民怨:學生綜合素質普遍下降、畢業意味著失業、但為考公務員而學等等。自1993年起的大學合併、1998年開始的“建一流大學”、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事實面前,這些改革的初衷與結果截然背離。當下擴招造成的種種歷史沉重包袱還未卸下,又有大學行政化、學術腐敗、學術造假等腫瘤悄然蔓延。結合黨的xx大關於“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定的教改方向並提出的具體任務,聯繫自己從教20餘年的切身體會與教學實踐,就高校教育與教學管理的理念與制度重構談幾點自己粗淺的想法。

第一、高校教育“去行政化”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與瓶頸

不少人認為高校“去行政化”就是要取消高校的行政管理,其實這是對其的誤讀。高校“去行政化”不是要取消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是要界定好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界限,使兩種權力在高校管理中相得益彰,共同促進高校的科學發展。解決好大學“去行政化”的問題,事關教改的深入與實效。大學是一個教學科研組織,它的管理有它的客觀規律,必須由專家、學者來決定教學科研事務。如果把高校變成行政組織,一切由行政權力說了算,大學就很難履行好它的職責,很難培養出適應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和完成好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而高校行政設定的宗旨當是為教學服務,是保障是後勤,而非凌駕於之上的干預與制約。

要將高校的行政權力界定在一個科學的範疇,其改革途徑還需要長時間的探索。這不僅與體制有關,也與大眾的認同心理有關。但高校校長的地位高低,最終不應該取決於他的行政級別,而應取決於他對所在高校的學術和教育上的貢獻,這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最終抉擇。高校負有引領社會的使命,理應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實踐上都走在社會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