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上的交流發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非常高興今天能有機會和大家交流研究生培養這一話題。其實,我並沒有資格代表優秀導師,在座的各位老專家及其他學者,在研究生培養方面都有許多獨特方法,也造就了一批優秀的畢業生,你們才是當之無愧的優秀導師。我自己雖然從XX年開始擔任學院首批碩士生導師,也順利地送走了六屆畢業生,但認真反思,在研究生培養指導過程中雖然有一些收穫,但更多的還是不足和遺憾。能和各位老師交流的,只是自己在研究生指導中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一些普通的做法,希望得到批評指正,以便進一步做好研究生指導工作。

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牽涉許多方面。從培養環節來說,有複試錄取、課程教學、中期審查、開題報告、論文寫作、論文答辯等。從教育內容來說,涉及專業知識、研究方法、人格培養等。如何針對目前研究生的具體情況,有效開展培養工作,我的主要思考和做法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如何對待學術

隨著近年來研究生教育的迅猛發展,在校學生規模不斷增加。處於改革開放背景下的研究生群體,由於受到多元思想文化的影響,加之浮躁功利的社會環境,就業困難等社會壓力,在心態、目標、理想等方面都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在眾多的特點中,對學術和學術研究的態度,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在今天的研究生群體中,真正的所謂“讀書種子”,已屬鳳毛麟角。許多學生渴求的不是知識,而是燙金的文憑和學位證書;追求的不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快樂,而是如何能找到一個待遇好的工作。學術研究,在許多情況已經成為謀生的簡單工具和晉升的敲門磚。毋庸諱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是正當合理的。但如果把學術降低為簡單的謀生手段,“學術”就只剩下了形而下的“術”,而沒有了形而上的“學”的神聖意義。如何能夠使研究生對學術保持一種敬畏,是我在研究生培養中首先思考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每年的研究生入學,我都會給學生介紹兩篇文章,要求他們認真閱讀。一篇是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的《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一篇是中山大學中文系長江學者吳承學教授的《學術的尊嚴與快樂》。這是兩篇講話稿,面對的就是剛剛入校的研究生,強調的也正是珍惜研究生的美好學習時光,保持對學術的敬畏和尊重。正如吳承學教授所說:“當我們進入學術研究時,要有思想準備,這是一條非常孤獨的道路,層次越高的研究,真正能懂、能準確判斷的人很少。學術研究的基本素質,除了智力之外,恆心、定力與淡薄名利之心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比智力還重要。理想的學者應兼有聰明與執著,如果不能得兼,則起碼應該有執著的精神。”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下,抵禦外來的誘惑,克服內心的浮躁,褒有一顆堅守信念的心。這樣的態度,對研究生的學習至關重要,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每一位研究生三年求學的最終高度。

當然,平面的說教有時並不能產生真正的效果,還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培養中從每一個細節做起。比如我一般不要求研究生髮表更多的文章,只要有一篇,能達到畢業獲得學位的基本標準就可以了,更不鼓勵學生出所謂版面費來發表論文,我自己也是堅持這樣做的。用金錢換取論文的發表,損失的不僅是幾百到幾千不等的錢財,在金錢和論文的交換中,學術在學生心目中就會貶值縮水,甚至腐朽。再比如對學生完成的各種課業小論文,我都會認真審查,堅決杜絕低水平的重複甚至抄襲,對於在這方面出現的問題,我會毫不留情地嚴厲批評。還比如,我堅持不在學生髮表的論文中署名,即使個別學生撰寫的論文,包含了我大量修改、補充、潤色和完善,我還是首先充分尊重學生的創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