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院執法為民演講稿

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執法為民,青春無悔”。

在這春雨連綿的季節,你帶給大地一屢溫暖的陽光;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你默默奉獻自已無私的情懷。面對巍巍聳立的威虎山,回映在時空的是人民檢察官高大的形象;極目遠眺蒼茫的林海雪原,鐫刻在心中的是人民檢察官崇高的理想。

這就是我們――人民的檢察官。

我能站在今天的講台,述說一段職業的情懷和感悟,這是我的幸運。當我跨入檢察官的隊伍,我的人生便交給了檢察事業。記得康德曾說,這世上只有兩樣東西能引起人們內心深深的震動,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檢察官的道德準則就是“盡忠職守,執法為民”。

1991年大學畢業後我幸運的進入了檢察機關工作,從此我就與檢察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剛進院時,那“頭頂國徽、腳踏神洲,一展亮劍風采的國家公訴”深深吸引著我。看到公訴人在法庭上舌槍唇劍、義正辭言指控犯罪的神聖身姿,我渴望那就是我。為現實自已的夢想,從此我潛心專研業務,積累實踐經驗,虛心求教,我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孜孜不倦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

“直面人生的挑戰,不肯輕易言敗”這是我的個性。很快我便實現了在法庭上展現國家公訴人形象的夢想,並使自已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公訴人稱號。

多年來,記憶猶新的是94年我曾辦理的第一起疑難案件,潘某涉嫌殺人未遂案。通過審查案件疑點重重。我便到案發地走訪、調查、取證。走訪得知,被害人杜某是當地惡霸,欺壓百姓、無惡不做,而被告人潘某家境貧寒、為人忠厚、老實,因潘某的妻子時常受到杜某的凌辱,而潘夫婦卻敢怒不敢言,只是忍氣吞聲,最終在潘某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拿出曾用於打獵的槍枝來到杜某家,從窗外向室內鳴槍,並警告杜某“以後不要再欺負我們了”,調查後的大量事實表明,潘某主觀並無殺死杜某故意,杜某沒有因此受到傷害。當我提審潘某時看到他那欲求無助的痛苦,他痛哭流涕,跪地不起,哭訴家中那70多歲的母親、二個年幼的孩子、身患殘疾的內弟、都在靠體弱妻子的照顧……他只懇求“公正”,希望能早日回到親人身邊。其實他說的這些我在走訪調查時早已得知了,但我的眼睛還是第一次在罪犯面前濕潤了。當他體弱的妻子因沒錢買車票,而步行數十里來到海林檢察院時、當我得知他的兩個孩子因交不上學費而要輟學時、當春耕時節她沒錢買種子、化肥而無法耕種土地時、當我得知……我記不得自己的眼睛已經濕潤過多少次了,也記不得自已曾幫助他們多少次了。但我卻記得我是一名人民的檢察官,秉公執法是我的職責,為人民服務更是我們的職業道德所在。不僅我會這么做,所有的檢察官都會這么做的。案件幾度反覆後,最終改變定性為私藏槍枝罪,並做出了二年有期徒刑的判決。案件審結後在當地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就這樣潘某也成為了我第一個有前科的朋友,潘某出獄後在我的幫助下他在當地也成為小有名氣的養貉專業戶了。

作為一名年輕的檢察官,我一直在想,什麼是真正的“執法為民”?是為民眾做一些好事嗎?是為民眾捐一些錢物嗎?是為民眾辦些案件、追回一些損失嗎?是,但並不完全是。真正的“執法為民”,應該是時刻心繫民眾,事事以民為本。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對於檢察官而言,為民眾服務一兩次並不難,難的是時時刻刻心裡都裝著民眾,任何時候都把民眾的利益擺在第一位,這才是真正的“執法為民”。這種感情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沒有這種親人般的感情,又怎么能夠承擔起“執法為民”的天平?入檢十餘年來我一直堅持每年有計畫的拿出1、2月的工資默默地捐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把這些做為我事業中的一部分,融入為我事業中的一種快樂。讓我們共同以血濃於水的感情去執法為民,讓我們真正做好人民公僕,讓法律公正的陽光灑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