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中設“問”要有“度”

這一問,不是讓我們簡單地回答是與不是,而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思考中找到豐富的答案:一、我們的戰士僅僅因為取一桶水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且是27條生命,足以說明他們的生活條件是何等的艱苦。二、面對如此惡劣的條件,如此重大的犧牲,我們的戰士毫不畏縮,勇往直前,前仆後繼,堅定地守衛在祖國的邊防哨所,他們有崇高的奉獻精神。三、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這27名戰士,而是千千萬萬個堅守在祖國邊防前線的戰士,正是他們用青春和生命保衛著祖國和人民的安全。四、我們還可以獲得進一步的答案,即我們的工作無論是多么平凡,只要我們為人民、為國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就是值得讚揚的,就是有意義的。

三、問里有話———設“問”有深度

演講者設定的問句,雖然是就事物的現象發問,但它的目的是啟發聽眾去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從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如《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演講者敘述了湘潭鋼鐵公司工人艾愛國,用“手中平凡的焊槍、樸實的焊條焊煉精彩人生”的事跡後,一連發出三問:“同樣的藍天、淨土,同樣年輕的生命、激盪的青春,為什麼有的人會‘跟著感覺走’而越走越糊塗?為什麼有的人要抱怨自己的工作,終日懶懶散散,不求進取?為什麼有的人面臨經濟滑坡下崗分流的現實,便一蹶不振,束手無策?”

每一問都是一道嚴肅的考題,值得我們認真深思,找出答案,做出回答。艾愛國只有國中文化程度,但他卻成了“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十大傑出工人”之一,為什麼?就因為他懷抱一個堅定的信念:“當工人就要當好工人。”靠這個信念,他自學成才;靠這個信念,他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實現了夙願。我們每個人,只要有了艾愛國同志這樣一種精神,就會善待“年輕的生命、激盪的青春”;就不會怨天尤人,“不求進取”;就不會“面臨經濟滑坡下崗分流的現實,便一蹶不振,束手無策”。

四、問所未問———設“問”有新度

提出的問題不是老生常談,要不同凡響,有新角度,新見解,同時,還應讓聽眾在思考中,獲得嶄新的認識。這是演講中非常可貴的一種設“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於1925年在南開中學所做的演講《學做一個人》結尾處的發問“諸君還要時常想:中國有幾個整個的人?我是不是一個整個的人”就令人耳目一新。

“整個的人”?奇怪,人還有半個嗎?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整個的人?這一連串讓人聞所未聞的新問題,迫使聽眾急急地去尋求答案。原來陶行知先生認為,一個“整個的人”,要具備三個要素,這就是:(一)有健康的身體;(二)有獨立的思想,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三),有獨立的職業,能為社會生利。這樣才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乾”。這樣的設“問”,真讓人獲益匪淺。即使七十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常思常新,值得我們永久地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