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不要信口開河

近幾年,電視上的學術演講多了起來。前些天看央視科教頻道“百家講堂”正在播的“正說清朝二十四臣”,“硬傷”累累,“正說”近似於“戲說”了,很不舒服。

所謂“正說清朝二十四臣”,是從清朝歷史中挑出二十四個臣子,一個個介紹評論。現在只講了和珅、劉統勛、劉墉等人。演講者在講授中心人物生平時,如不離開《清史稿》本傳,大體還可以,只要一發揮,就容易信口開河。

如講和珅與什麼人交朋友時說,和的朋友有商人,商人雖然有錢,但沒有權,古代歧視商人,自己有車子也不能坐,商人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自然就不能做官。這段分析的意思是,和珅交商人的朋友是權錢交換。古代有時是歧視商人(但各朝對於行商、坐賈分別對待,有不同的態度),但清代沒有商人不許坐車的歧視;更沒有不許商人參加科舉考試的規定。在徽州所屬六縣中,明代中進士者有392名,清代有226名(見張海鵬等人《徽商研究》)。不僅參加科舉,清代商人捐官的還很多。

其實,要弄清這些史實不須什麼珍本秘籍,翻翻《清史稿》之類就可以查到的。演講中,不要因為講得興起,就信口開河,學問是件嚴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