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的力量是什麼

當今美國最炙手可熱的總統候選人無疑是歐巴馬,他之所以能夠真正成為政治明星,一次次精彩的演講幫了大忙。20xx年7月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從而一躍成為政壇黑馬。隨後的幾次演講,都為他的進軍白宮之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演講的力量是什麼,歡迎借鑑參考。

在死人面前也要慷慨陳詞

較之人們比較熟悉的成千上萬人簇擁在一起,被講台上那個手舞足蹈、妙語連珠的演說家“忽悠”得熱血沸騰的壯觀場面,你可能不知道葬禮演說在當時也頗為盛行,而這種在特定場合下的特定習俗在西方一直延續至今。

葬禮演說可不單單是把死人誇獎一番,然後“阿門”一聲,入土了事。很多葬禮演說不僅對死者的生平和貢獻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評價,更挖掘出了對生者有益的啟示,在漫長的時期里,它一直是歐洲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比如伯利克里著名的《墓地演說》,從這篇演說,我們能看到作者對愛國、正義、民主的呼籲。又如雨果的《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演說》、福煦的《拿破崙墓前的演說》、史達林的《悼列寧》等。

如果說上面這些你都不熟悉的話,那有一篇你應該知道,這篇演說已經被收入了我國中學教材,那就是恩格斯的著名演講《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短短的演說詞用最凝練的語言闡釋了馬克思一生的貢獻,尤其是演講結束的那句話:“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很多演說都是改變歷史的時刻

傑出人物常常作為演說家在人類歷史轉折時刻或光榮瞬間留下聲音。20世紀30年代,當羅斯福就任總統時,美國正面臨經濟危機的困境。面對幾乎絕望的人民,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鼓勵人民忍耐並支持他的領導:“首先請讓我表明我的堅定信念:我們唯一不得不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一種莫名其妙、喪失理智的、毫無根據的恐懼,它把人轉退為進所需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

回溯1940年,在野10多年的邱吉爾臨危受命,以戰時首相的身份領導反德國納粹侵略的戰爭。在不列顛戰役進入高潮階段時,他發表了名為《少數人》的著名演講,這片演講不僅讓士兵軍心大振,老百姓也備受鼓舞;而美國傳奇四星上將巴頓將軍那些充塞大量粗魯放肆的俚語穢詞而又神奇有效的戰爭動員演說,也以其獨特的價值為人津津樂道。

為何張口困難重重?

當今社會,演說和演說家的重要性早已經被人們所認識。所謂地球在縮小,舌頭在延長。舌頭就是一把利劍,誇張一點,演說甚至比戰爭更具威力。但演說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中的起伏不定本身也證明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曲折。

咱們中國,古往今來從不乏能言善辯之士,為何真正的“演講家”寥寥無幾?從蘇格拉底到羅伯斯庇爾,從馬丁?路德?金到今天的歐巴馬,那些能夠左右萬千人情緒的演講台,怎么都讓老外出盡了風頭呢?

1、這也是個玩命的活兒

三尺演講台不僅是一個人出盡風頭的舞台,也極有可能成為他自己的祭壇,有多少名人政客就是在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說時命喪黃泉的!

40年前,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美國田納西州演講時遇刺身亡,年僅39歲。多年後的今天,世界各國仍頻頻爆出政客演講時遇刺的訊息。20xx年5月20日,韓國最大在野黨大國家黨代表朴槿惠在首爾市一座百貨公司前準備上台發表助選演講時遇刺,雖倖免遇難,但右臉從耳朵到下巴留下了一條10厘米的刀傷;去年7月26日,伊拉克副總統阿卜杜勒·邁赫迪在發表演講時遭炸彈偷襲,還被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掀翻在地,弄得鼻青臉腫,所幸性命無憂,卻有10個無辜的人搭上了性命;去年9月阿富汗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在首都喀布爾發表演講時,因為遠處隱約想起的槍聲,不得不中斷了自己的演說。

演講和遇刺關係如此密切,甚至都有導演通過電影來預測美國總統布希的大限,《總統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這部虛構的紀錄片講的就是布希在美國芝加哥市做演講,在演講結束的空隙,不幸遇刺身亡的故事。

看來,演講真是一個玩兒命的活。

2、你能成為演講家嗎?

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演講家,首先就不能怕在大庭廣眾之下丟臉,迷人的笑容、得體的手勢、煽情的聲音、對聽眾情緒的控制和應變能力一樣都不能少。不過一些智力素質也是基本功,先看看你有沒有吧。

還記得你國小3年紀的語文老師嗎?一首從未讀過的唐詩,在看過5秒後,是否能馬上背誦出來呢?你是否常常獨立思考一些問題?周圍的人是否認為你是有高見之人?看過一篇文章後,能否立刻概括出中心內容?講話從不囉嗦?經常能在偵探電影結束之前就準確地推測出結果?在任何時候都說話邏輯嚴謹?對一件事有無與眾不同的結論?如果講話引起了別人的笑聲,能否在10秒內列舉出5個別人發笑的原因?能否很快愛上一種你不擅長的體育項目?騎腳踏車幾乎沒有發生過碰撞事故?

這些分別體現了你的記憶、概括、分析、推理、想像和應變能力,肯定的回答越多,說明你在智力上就越接近一個出色的演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