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教師演講稿:做四有教師,育四有新人

第三,有仁愛之心。這似乎和有道德情操是一樣的,但是我覺得還是有不同的。道德更多來自於環境的約束,而仁愛更多發自於內心的需要。道德回答:“職業規範要求我這樣做”而愛回答“我想這樣做,我需要這樣做,我必須這樣做。”“平庸之惡”首創於漢娜·阿倫特。1960年5月11日,以色列情報部門摩薩德以秘密綁架的方式在阿根廷逮捕了前納粹軍官阿道夫·艾克曼,此人在二戰期間負責將三百萬猶太人送往死亡集中營。艾克曼被送回以色列,並在耶路撒冷接受公開審判。阿倫特以《紐約客》雜誌報導員的身份,寫了五篇報導,後修改為《艾克曼在耶路撒冷:關於平庸邪惡的報導》,在這部著作里,阿倫特以非凡的洞察力提出了“平庸之惡”,在人類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阿倫特認為,艾克曼在大屠殺中犯下了彌天大罪,他的動機卻是極其平常的服從命令和盡忠職守,他毫無道德負罪感地執行了納粹的種族屠殺令,毫無保留地把這種“偉大的事業”看成最高的道德指令,全身心地投入。

一個人如果有仁愛之心,在制度和人性有衝突時,它會自覺地選擇,人性。比如教師對某個後進生的態度,提高成績和呵護尊嚴,有時候老師忍不住或者不好把握度。再比如班級衛生,當衛生出現問題的時候老師的態度是什麼,是斥責孩子的無能、不聽話,還是反思自己的管理,諸如擎著為孩子負責簡單粗暴做摧花辣手的豈止是老師還有很多無知的家長等等。對後進生要心疼不要頭疼,對麻煩不要煩,心中有愛,就有更多的包容和期待,就能把自己放得低一些,再低一些,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

一個教師如果有仁愛之心,她會正式差異、善待差異,當老師到現在,我發現最高的智慧還是孔子說的一是“因材施教”,二是“教學相長”。很多的問題爭論到最後都會歸結到因材施教上。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有的地天生是金礦,不用你采,他就閃閃發光,有的地天生就是油田,你的作用就是發現他有的油田出油麵比較淺,有的比較深,你要講究智慧和方法,而有的地天生只能種玉米、大豆,那就幫孩子把玉米、大豆種好。

四是有紮實學識。教師的學識素養應該是三維的,一是本學科素養,這是深度。二是教育素養,這是高,三是人文素養,這是長,這個長方體的綜合容積就是作為一個合格教師的素養指數。新畢業的教師,在學科素養上是綽綽有餘,但是如何將學科素養轉化到孩子身上,這需要你的教育學素養,那如何使這個過程雙方都感到幸福和快樂,相互依賴和信任,那就需要你的人文素養(人生觀、價值觀,對人對事的態度,你的一言一行,也就是榜樣作用)。紮實的學識來自於什麼,也是來自於教師的不斷自我反思和修煉,原任美術學科的張雪艷老師第二天就去找到我主動去聽課,在新教師匯報時主動找領導聽她的課,這種積極的態度下去,幾年下去,一定有飛速的提升,宋萌萌老師一次聽課後的洋洋灑灑10處反思,也體現出了在學識上的積極反思和提升。很多人都說過“人的差異在八小時之外”,我想對於我們的新教師來說應該顯得尤為重要,現在

隨著班額的增大,家長的高期待和低投入(60後家長低期待低投入,70後家長高期待高投入,80後甚至90後家長低投入高期待),教師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現在再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當老師的年代了,一是家長學生轟下台,二是自己撐不下來。

習總書記提出的四有教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即有夢想,有準則,有能力,有愛心,值得我們去追求、去實踐,才能有資格面對學生,去育“四有新人”。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