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教授2020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在新一輪朝陽升起的時刻,我們迎來了新學年的開學典禮。那么你對20xx北京大學開學老師要說些什麼內容有興趣嗎?下面就由小編為你帶來北京大學教授20xx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希望你喜歡。

北京大學教授20xx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1】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各位新同學從五洲四海匯聚到這裡,與未名湖、博雅塔結緣,為古老的燕園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既是同學們人生新的起點,也是北大120xx年校史上嶄新的一頁。作為校長和老師,看到大家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樂。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學全體師生員工,祝賀同學們,歡迎同學們!

各位新同學,我們身處的這個園子,被幾代中國知識分子視為精神的家園,甚至被稱為"聖地"。從今以後,你們將無數次地聽到這些口號的召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它們絕不是一些空洞的口號,而是120xx年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實實在在的人生實踐。北大是一部厚重的書。無論初入燕園還是已經在這裡磨礪過幾年,同學們都應該讀一讀我們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學科的歷史,認真思考我們的前輩所走過的道路。所謂"守正",就是要銘記歷史、堅守傳統,始終扞衛我們北大的精神。回顧歷史,不僅僅是為了緬懷過往,更是為了開拓未來。從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學風將在你們身上傳承下去,並被賦予新的內涵。

北大是各位同學曾經的夢想。來到這裡,你們又站在了一個實現更大夢想的起點上。進入北大,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更寬廣的舞台,從這裡眺望世界,會讓你豁然開朗。這裡的機會很多,資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張揚個性的傳統是如此深厚,有時難免會讓人目迷五色、眼花繚亂。這是北大的優勢所在,也可能給你們帶來許多"幸福的煩惱",因為你將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比如,該選什麼課?那么多的名師,誰的課都捨不得放棄,可時間又是有限的;該參加什麼社團?"百團大戰"真是讓人興奮,可哪個社團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圖書館自習,還是去百年講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學外語、做科研還是出國交流?將來畢業的時候還必須考慮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學、從政還是經商?是留在讓人又愛又累的北京,還是紮根基層、報效家鄉?而在我們這個象牙塔之外的世界,變化就更快了,人們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各種思潮激盪碰撞,每個人都會遇到困惑、煩惱,會受到誘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問,路在何方?

當你四顧茫然時,請不要急躁,路永遠都在自己的腳下。對於很多年輕的北大人來說,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壯志,而是"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精神。在今天這堂開學第一課上,我想送給各位新同學的,也正是這八個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沒有主心骨。沒有挺拔的脊樑,再光鮮亮麗的外表也只是浮華,一個人沒有精氣神,沒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個人是立不起來的。1920xx年7月,北大教授胡適在"少年中國學會"演講時,提到三種人生觀是"少年中國"的"仇敵":"第一種是醉生夢死的無意識生活,第二種是退縮的人生觀,第三種是野心的投機主義。"雖然時代已經改變,但這三種錯誤的人生觀並沒有完全失去市場,仍然值得我們警惕。希望同學們把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扣好,傳承和發揚北大精神,積攢和激發正能量,鑄就守正、剛毅的主心骨,再來觀察社會萬象、制訂人生規劃,那時對一切疑惑和彷徨就會洞若觀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篤實,就是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主題。現在同學們來到北大,未來幾年的主題毫無疑問應當是"求學",研究學問最要緊的是踏實、勤奮,是老老實實、一絲不苟的態度和苦學、苦幹、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20xx年就任北

大校長時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他希望同學們"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今天的北大,學科齊全,大師雲集,文理醫工交融並蓄,學術資源得天獨厚。大學階段是學習的黃金時期,請同學們務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學們不要囿於一隅,處理好"專"與"博"的關係,抓住可以利用的時間廣泛涉獵,研習古今中外的經典。未來幾年是大家打基礎的階段,既是打學問的基礎,也是打人生的基礎,這個基礎要寬一點、厚一點、深一點才好。比如,近年來,學校專門開設了"才齋講堂",邀請各學科的名師大家舉辦講座,就是希望幫助同學們打開視野,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學說,北大重視基礎學科,強調基本功的訓練,這固然是好,可在將來就業的時候用處恐怕不大。其實,看似"沒用"的知識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礎紮實、博採眾長的人才有無窮的後勁。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很火,題目叫《一隻海綿的自我修養》。作者是我校數學學院的畢業生,經過十年數學競賽訓練和四年數院學習的她,畢業之後直接選擇了就業,她喜歡文化創意,所以到了一家著名的國際廣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為同批入職的同事中第一個升職的。這個"跨界"的過程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的,文章中說"我不是沒有質疑過自己,但意志力無非就是兩件事:別回頭,別低頭。應該做一隻小海綿,別管自己有理沒理,你就去吸收,吸進去,不好的吐出來,吸進去,再吐出來。"在經常被問到"學數學對工作有什麼用"時,作者以實際經歷告訴師弟師妹——"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讀到這名畢業生初入職場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動,也很欣慰。北大培養人才,重在"道"而不在"術",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斷",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時,這位校友的故事也說明,人生選擇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堅信自己的選擇,篤實、苦幹,條條大路都能通向羅馬。

久久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遇到荊棘坎坷。不能見風就是雨,不能當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如果這樣,就做不了大學問、大事業。各位要想獲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學要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不要目光短淺,為急功近利所驅動。

這裡,我還想跟同學們分享1958級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為一個柔弱的女生,樊錦詩從北大考古專業畢業,她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親不同意這樣的選擇,還專門給學校寫了一封信,但這封信最後還是被樊錦詩扣了下來。初到敦煌之時,她也有過猶豫動搖,因為"和北京相比,那裡簡直就不是同一個世界,到處是蒼涼的黃沙。"但她堅持了下來,在敦煌已經堅守了51年。她說,"當年決定來敦煌並沒有想到過乾一輩子,只是覺得要找到一樣自己喜歡幹的事兒。幹著幹著就愛上了,就離不開了。現在,別說離開哪怕出差時間長點,就會想敦煌,想儘快回到敦煌。"

像樊錦詩這樣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北大人還有很多,比如堅守在人跡罕至的西北邊陲十餘年如一日的鄧稼先校友,比如潛心數學研究最終贏得世界尊敬的張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長期超負荷工作,勞累過度,犧牲在崗位上的甘肅臨洮縣長柴生芳校友,還有剛剛去世的湯一介先生,他們從不隨波逐流,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寵辱不驚,處之泰然。

他們的事業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義,還因為他們志存高遠,將個人選擇同國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類文明進步結合在一起。我們北大人,與生俱來就被賦予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歷史使命感和理想主義情懷。正如中文系謝冕教授在《永遠的校園》中所寫:"北大人具有一種外界人很難把握的共同氣質,他們為一種深沉的使命感所籠罩。今日的精英與明日的棟樑,今日的思考與明日的奉獻,被無形的力量維繫在一起"。

暑假期間,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受到觀眾追捧。看過這部戲的同學應該知道,劇中有許多以北大為背景的情節。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後,在北京大學經濟系的開學典禮上,老校長馬寅初勉勵新生們說:"你們來到這裡,不僅為自己開創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同時還肩負著開創偉大祖國未來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你們當中看到共和國的部長、世界銀行的行長、經濟學的大師。"這段劇情經過了藝術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卻是真摯的,講的這番話,振聾發聵,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親歷者,當時我們這批學生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而事實上,許多77級、78級學生日後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成為了國家改革發展的中流砥柱。

當然,胸懷大志的同時,也要著眼於小事情,從"掃一屋"做起,方能"掃天下"。中秋節當天,我看到了學生會發起的倡議,號召大家把自己的腳踏車規範停放。這幾天我在學校里看到,在圖書館前,在宿舍旁,腳踏車都擺放得整整齊齊。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很有感觸,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僅收穫了整潔、安全和便捷,更從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遠立得住、打不敗的北大人!

同學們,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今天,也是在開學典禮上,我和所有的老師都對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們珍惜韶華,發憤圖強,希望你們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希望你們不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還要勇於擔當,實現夢想,致力於造福他人、造福社會、造福世界。

親愛的同學們,北大歡迎你們!謝謝大家!

北京大學教授20xx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2】

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北京大學體育館隆重舉行20xx級新生開學典禮,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北京大學的全體師生,對新同學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培養你們的父母和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

同學們,我們所在的這座氣勢恢宏的體育館剛剛舉行了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桌球比賽。中國桌球隊,囊括了在這個場館產生的所有奧運會金牌,8月22日和23日兩天晚上,三面五星紅旗兩次在這裡同時升起。我相信,所有的同學都不會忘記那個激動人心的場面。

奧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盛事,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被認為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成人禮”。北大是中國的最高學府,而桌球是我們的“國球”,是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開始。所以,在這座體育館裡,國事、國校、國球聯結在了一起。 同學們也都知道,第一個傳遞北京奧運聖火的中國人是羅雪娟,她是我們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學生,而接過最後一棒,點燃主火炬的,是北大法學院的畢業生李寧。此外,參加聖火傳遞的北大師生和校友還有140多人。

北大與奧運的這些聯繫,是歷史的巧合,更是歷史的選擇,它充滿了象徵意義,讓我們這些北大人不能不感到沉甸甸的歷史責任!

今天,同學們在這個特殊的地點,參加你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次儀式,作為你們的校長,作為這所大學的一個老學生、老教師,我希望和大家一起來回憶這樣一些歷史的細節:

早在1920xx年,北大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就舉行了中國第一次大學運動會,在當時的總監督文告中說:“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體育而後完備”。運動會連續舉辦了三屆,一直持續到1920xx年。一年後的1920xx年,《天津青年》雜誌上提出了三個問題:中國什麼時候能夠派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什麼時候能夠得到一塊奧運金牌?什麼時候能夠舉辦奧運會?

這三個問題,是那么的沉重。中華民族為了回答這三個問題,用了整整120xx年的時間! 1920xx年,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登基,當時的中國人被鄙視為“東亞病夫”,到20xx年,我們成功地舉辦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屆殘奧會。這120xx年間,中華民族歷百劫而重生。回顧這一百年的歷史,我們就不能不想起《詩經》上的兩句話:“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同學們,我希望你們一定要好好讀一下北大的校史。北大今年110歲了,她始終與我們這個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北大的歷史,也就是中國人謀求獨立解放和追求現代化的艱難歷程。

當然,了解歷史,更是為了開創美好的未來。xx在北大110周年校慶前夕曾專程到北大視察,要求北大要繼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努力造就高素質人才,不斷創造一流學術成果,積極培育優良校風。在與師生代表座談會上,他指出:“北京大學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

同學們都還年輕,你們的未來還有無限可能。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正在發生異常深刻的變化,無法想像再過十年、二十年,人類的科學技術會有怎樣的進步,全球化會對我們民族的固有文化帶來什麼樣的衝擊,今天困擾著我們的那些難題,會不會找到科學的解決辦法?

這一切的未知,要靠你們去探索。作為你們的校長,此時此刻,我只想給同學們提四點小小的希望:

第一,希望同學們老老實實、認認真真讀書,學問的事情,來不得半點虛浮,大家要做真學問。

大學是做學問的地方。雖然我們無法否認更無力阻止市場經濟對大學文化的衝擊,各種誘惑無處不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社會上盛行。但是,北大人做學問,必須是做真學問。

蔡元培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說過:“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今天大家到北大來讀書,雖然要考試,要畢業找工作,但我不希望大家來北大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僅僅為出國或者找個好工作,未來無論有多少種選擇,但只要是北大的學生,就應該懂得學問的價值所在,就應該努力捍衛科學的尊嚴。

李大釗先生在《本校成立第二十五年感念》一文中說:“只有學術上的發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只有學術上的建樹,值得北京大學萬萬歲的歡呼。”我希望,若干年後,當你們畢業的時候,我們能有這樣的開懷與歡呼;更希望,當你們畢業十年、二十年後,你們學到的治學方法、培養的讀書習慣、打下的知識基礎、養成的“學問家之人格”,依然有助於你們在未來的征途上昂首闊步。

第二、希望同學們做有擔當的一代,要吃得了苦,幹得了最難、最累、最險的工作。 我們的老校長蔣夢麟先生在談到一個人的能力的時候,強調思、行合一,他說:“所謂能思者,養成清楚之頭腦,並有肝膽說出其思想。所謂能行者,做事擔得起責任,把肩膀直起來,萬斤擔子我來當。”我們北大人,就是要這樣,有思想、有勇氣、有擔當。 同學們被外國媒體稱作是“鳥巢一代”,你們都是受過良好教育,在全球化的環境下成長,富有愛國心的中國年輕人。我想,“鳥巢一代”,充滿了優越感,但更代表了責任與奉獻,承載了信任與厚望。

20xx年剛剛過去9個月,我們的國家就已經經歷了這么多的挑戰,這些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未來的發展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沒有哪個國家能輕而易舉地實現了現代化,一定有許多難關,一定需要許多艱苦的努力。同學們,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振興,你們必須做好迎難而上、艱苦奮鬥的準備。

我真誠地希望,同學們抱定服務國家民族、造福人類社會的信念,放下一己之私利,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到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時代洪流中去,做有擔當的一代! 第三,希望同學們眼界要寬,無論讀書,還是生活,都要看得遠一些,想得深一些。 北京奧運會是一次標誌性的事件,標誌著我們中國正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上來,崛起大國的年輕人應有大國青年的氣度、自信和視野。

我們不應再沉湎於我們曾經對世界做出的貢獻,而要著眼於中華民族如何繼續不斷地為世界做出新的貢獻,樹立起世界大國的形象。同學們要拓展國際化視野和全球思維,自信地與世界交流和分享,參與到人類文明的和諧共存與共同發展之中。

第24次打破世界紀錄的俄羅斯運動員伊辛巴耶娃在北京奧運會上說,“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極限”。心有多寬,天地就有多大。我們有夢想,有追求,更重要的還要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去實現。我希望各位同學要沉下心來,磨練意志,增長才幹,努力成為國家民族事業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第四,希望你們學會微笑,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微笑著迎接世界對中國有時是挑剔的目光。

微笑是個簡單不過的表情,但對於20xx年的中國人,卻並不容易。突如其來的四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和深刻的心靈創傷。但在災難面前,我們看到了“敬禮男孩”郎崢,看到了“最美的警察”蔣敏,看到了無數有著堅韌生命力和頑強意志的人們,他們擦乾了淚水,微笑著,重新站立起來。

今天,在你們當中,就有27位來自四川重災區的同學,他們有的失去了親人和朋友,有的家園被毀。我還知道有一位災區的同學,來自偏僻山區,家庭貧困,他為了買一張到北京的火車票要走幾個小時的山路,但是生活上的艱辛並沒有消磨掉他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理想的追求。今天,他就坐在我們當中,面帶微笑。

我希望我們的同學,多一些微笑。未來多少挑戰,多少艱辛,但我們都一定要笑著面對。 剛剛落幕的北京奧運會上,170萬名志願者的笑臉,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友好、熱情、開放和自信,為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增添了最亮麗的色彩。我們北大前後共派出了3000多名奧運和殘奧會志願者,還有很多同學參加了城市志願者和校園安保志願者的服務工作。同學們以智慧、熱情和微笑展現了當代北大學生的風采。溫家寶在給北大志願者同學回信中親筆寫到:“用熱情真誠良好的服務,為國家贏得尊嚴和友誼。”

微笑,是一種能力、一股勇氣、一份智慧,也體現出一種包容。同學們,你們代表著北大,代表著中國的青年,中國的和平發展,你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請你們自信地微笑!

希望,就在各位同學的身上。我和北大的老師們真心祝福大家,願你們在北大度過人生中最美好、最有意義的一段時光,願你們的前程光明遠大,願你們都實現自己的夢想! 謝謝大家!

北京大學教授20xx開學典禮老師演講詞 篇【3】

“今天我們沒有什麼隆重儀式,我個人來與同學說幾句家常的話。北大的歷史,先生們都已知道,然而新來的教授和同學或許不很清楚。”

“北大今年是四十八歲,還不夠五十,這四十八年是中華民國的多難之秋.常常開不成學、回憶四十八年的歷史,不無可紀念的地方,我現在將北大的歷史分作幾個時期來說 “第一個時期,是北大的開創時期,從戊戍到民國五年,從一***八年至一九一六年,是稱為京師大學堂,甚至被認為官僚養成所,那時參加學術的人都是丈化人,北大已經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了。第一次革命時,,北大學生有回響的思想,也有回響的傳單。民國三年,二次革命也有回響的傳單與思想,所謂官僚養成所者已引起了滿清政府典袁世凱政府的注意。幾有解散的危險,假使沒有老輩幫忙的話,北大是早就解散了。

“第二時期是革新時期,自蔡先生民國五年來北大,到國民革命時代,十一年中可算是北大的革新時期。蔡先生的言論詩文,你們都已讀過。同事中也有不少是北大的學生。蔡先生的文章是不帶情感的,不善於說話和吶喊, 寫文章很少三五百字以上的長章。我們和他同事過,知道先生大公無私的精神,致力為學術的目標。

“那時候來的新人組織的委員會,剝削了校長的權力,尤其是用人權。組織聘任委員會,負責聘請教員的事。校長用人也要提交聘任委員審查資格,合則留,不合則退。我舉這例子表示蔡先生確能作領袖,替北大建立新制度。關於剝削校長權力的提議,他說:胡先生提不好,還是我自己提吧!因此能從全國物色人才,民國五年列十六年,包括五四時代、文學運動、思想革命,北大都享有很大的名譽但是我們現在回憶起來,感覺在蔡先生領導之下,人才並不夠多。那時的北大轟動了全國,同時,也引起了外界的猜忌,因此蔡先生曾經數次辭職到歐美去休息。

“我們前任校長蔣夢麟先生是蔡元培先生的得意學生,以教育家的資格來長北大,蔡先生大遭政府和軍人的猜忌,常以蔣先生的幫助,渡過很大的難關。北大從此被確認為全國學術思想的中心,然而,當事者亦感覺人才不夠,到國民革命的前夕,重要教職員學生都不能站在革命的前線,犧牲在軍閥之下的頗有人在。”

“第三個時期可以說是過渡時期,國民革命雖然成功,軍閥勢力仍然存在。蔡先生此時有志整頓北大,但是政客們不容許這樣做,他們想將北大掌握過去,將北大作為政治的工具。結果北大從十七年起等於沒有了,變潮平大學區中的一個學院。舊同學奔走呼號恢復北大,那時我們在上海。我說學校不能夠永遠不死,一個學校的名字雖然沒有了,然而既有一段歷史就不能被取消或埋葬的。就像歷史上的人物不能不死一樣。一定要恢復的話,就要把北大做的更好,所以那時候的復校運動並不對學校員責人感到興趣。這是從民國十六年到二十年的時候,可以說是北京大學差不多沒有了的時期。

“第四個時期,是北大的中興時期,蔣先生辭去了教育部長來任北大校長。我那時正因辦編譯委員會的事情北上,在浦口聽到蔣先生被迫辭去部長的職務而回家的訊息。傅先生和中外學者朋友都覺得應該請先生回來,大家協力助整北京大學。那時侯,北京的教育界真是烏煙瘴氣。北平的校長不願到北平之外,到全國去請教員,只是在機關里請人兼課,因此有一身而兼三十點鐘課的,兼三四處課的教授、主任、院長。而有系統的缺課法被發明,每周缺一處的課,像本周缺師大的,下周缺華北的,再下周缺北大的。蔣先生來了,找了百萬基金來維持北大,利用中華教育基全,設廿二研究講座,整個改造了北大,理科除了一位教授外完全解聘,這不能不說是蔣先生的偉大領導。不知者不能了解,當事者知道北大的中興時期是蔣先生和現任文法各院長和各位基本教授所造成。蔣先生以大公無私之精種,從全國聘請人才。蔣先生請劉樹杞先生主持理學院,請周炳琳先生主持法學院,都付之以完全整頓之權當時文學科因為老朋友多,改革不能像理法學院的徹底。蔣先生說:“適之你做請新人的好事吧!去舊的惡事讓我去做,你做院長新人由你去聘”。這事情我常常和同事同學提起。不要忘

記前校長在中興時期的偉大貢獻和偉大領導。民國二十年九月十七日北大開學了,經九月之籌備,一日而恢復了北大的光榮,甚至比過去更為光榮,至少理科法科更為充實。開學時大家真高興,不幸第二天就起了九一八事變。那時候起到七七事變的民國二十六年,這七年是北大的中興期,也是北大最困難的時期,現在在座諸位舊同事是知道的,打到熱河、長城,離北平朝陽門只有三十里了,教育文化機關紛紛將東西南遷。蔣校長堅決地主張北大不應該搬,絕對不搬一件東西,一本圖書。不然北大就不能繼續做研究工作。因為不搬而得偷來時間努力,二十二年到二十六年的功夫,安心做了四年的工作,那時候省下錢來,蓋房子,造了三大建築、地質館、新宿舍、新圖書館,但並沒有向政府增一錢的預算。造房子安定了人心,他們以為蔣先生一定是有內線的,非但不遷而且添蓋房子,大概局勢是不要緊的吧!大家充分地利用了蔣先生給的時間,因此北大進步得很快。”

“第五個時期,是抗戰開始以後,局面變化得太大,北大放棄了北平,在南京籌備第一個臨時大學,這可說是流亡時期,清華北大南開成立聯合臨時大學。起初遷長沙,一年以後要遷雲南的昆明,奉昆明八年稱為西南聯合大學。對於這一時期,在座許多北大的同事和同學從昆明來的,知道得比我多得多,因為我並沒有參加這一時期,我從外面看去覺得至少有兩點偉大值得提的。一、在艱苦的環境中奮鬥,在極困苦中做研究的工作,使得未受苦的人起了百分之百的敬意。兄弟在國外聽到教授洗馬桶、抱孩子、煮飯,甚至於教授太太擺小攤賣東西以補助生活,我真是逃避了現實,不配來談這段北大重要的歷史。二、是合作精神。各校淪陷後紛紛遷往內地,組織了不少臨大和聯大,八年中只有西南聯大能夠支持到勝利,合作了八年。且看最近的三校聯合報考和遷校的合作。這點合作精神,不能不說是北大領導之功。蔣先生說合作是不容易的,要辦只有北大老大哥讓請華南開去出鋒頭。所以選張伯苓為校務委員會委員長,對外就是聯大校長。八年抗戰和二年的復員,凡是可以出鋒頭的地方.都是讓他們去的,這種合作精神是很值得崇敬的,憑著這,我相信能夠建立新的基礎。

“我們現在不敢說,„新北大‟、„大北大‟然,北大是可算新的,因為抗戰時期北大已經消納於聯大中,除了在精神上還覺得自己還是一個北人人。”

“勝利復員之後,人數是大大的增多了。現在報告北大的人數:從聯大復員來的七百五十九人,從臨時大學補習班分發來的一千五百六十二人,一年級新生和試讀生四五百人,第二是工學院北平區新生九十二人,全國七區招術先修班新生六百八十六人,醫學院試讀生七人,總計是三千五百一十四人。工學院南京區新生、濤暘區新生還未發榜,此外加上青年軍讀讀生,以及抗戰有功將士的子女和其它政府分發來校的,總計大概要超過四千名,比起聯大來還大一倍,比老北大大三倍。從前抱殘守缺地只設文法理三院,現在加醫農工三個學院,這局面實在很大,(記者紛紛上前攝影)我們覺得責任和前途也正很大。希望不必說得太高,理想也不要成為夢想,今天我們覺得困難還很多,可是我們的財產,精神的財產,物質的財產都不少,精神上有蔡蔣二位先生的傳統,三十年來蔡先生的儀風,自由講爭獨立研究的精神,加上抗戰八年之中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更不要忘記教員在淪陷期間的奮鬥,如尊事教官白雄這給敵人捉去重刑拷打而不屈不撓,敵人亦無可如何,的確是北大精神的表現,我現在代表北大來謝謝白先生(白先生起立,在大家鼓掌聲中坐下。)還有孟心史先生、馬幼漁先生、錢玄同先生皆在淪陷期間替中國保全了清白和忠貞而逝世了。還有許多職員冒種種困難替學校保留財產。有一位同人抱了蔡先生的油畫像回來說,他在多年困難中收藏了這張像片,我看了不禁流淚。還有一位秘書冒極大的危險將研究所有的古物帶到上海香港轉運美固。又如沈兼士在輔仁大學作地下工作,後來隱藏不住冒險到內地。這是八年中的吃苦和堅忍的精神遺產。至於物質遺產,北大在國立和私立大學之中是最有點基礎的。這裡第四院的十一萬冊圖書,一本都沒有損失,北大圖書館五十萬卷國書亦未毀壞。儀器方面,雖毀去一些,但大體上還很有基礎。農學院是新設的,醫學院我在這裡可以替北大登登廣告,在世界的地位且不說,在全國不說第一,至少占第二,人才方面都選全國最好的人才擔任,設備方面在國內

恐怕只有上海醫學院和中大醫學院差可相比。憑這種人才和設備,我們應不悲觀,我們可以鼓勵作小小的夢想。”

“我希望大家把學堂當作學堂,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學術研究機關,使先生半生在全囚學術思想人格上努力作最大努力,貢獻吾人最大的貢獻。這樣的理想不能算誇大,不能算夢想。 “至於如何把北大做到最高學府,我想有兩方面,可以提供給先生批評,給同學考慮。

一、提倡學術研究: 望先生攜學生多做研究,做獨立的創見,做In—dependent 0rinal Research。希望各位先生對此精神作高深的學術研究。

二、對於學生希培養成能夠充分地利用工具,能夠獨立的研究、獨立的思想。這一方面是研究學問,另一面是做人。外面貼著歡迎我的標語,這“自由思想,自由學術”,為什麼不說“獨立思想”呢?我用“獨立”,因為獨立和“自由思想,自由研究”不同。北大向來的傳統是如此,思想當然自由,學術也當然自由,不用再說,而獨立精神倒是值得一提的。自由是對外界束縛的,北大三十年的傳統,並沒有限制先生的思想和學士的研究,自由當作當然的信守。什麼是獨立呢?“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這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傍門戶,不依賴別人,不用別人耳朵為耳朵,不以別人的腦子為腦子,不用別人的眼睛為眼睛,這就是獨立的精神。學校當然給你們自由,然獨立是靠你們自己去爭取的。 “最後,對同學們說,我是無黨無派的人,希望學校也成無黨無派的。這意思不是說個人不能有政治思想,就如宗教思想一樣,我們可以信耶穌,也可以信天主、佛教,或回教,學校是不干涉的。思想左或右,參加政府黨的左派右派甚至其餘各黨派,都是可以的。我再說學校只承認各人是學生,不分宗教政治的信仰,絕不因學生思想宗教而遭歧視,但同時希望個個學生教授把學校當作學校,當作你們的母校,求學問和研究學問,求知做人和訓練做事的機關,不要使得學校慚愧,這是老生常談;我再說句老生常談的話古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我五十六歲才覺得這話意義真深刻,我們若忘了自己是學生,我們會把事情把問題看得容易,所以我批評孫中山先生知難行易是把行看得太容易,這是武斷,不肯以求知方式去行。八十五六歲了還在做學生,當初學農,後來學文學、哲學以及政治、經濟、教育,文學史和歷史,但今天我還是學生。我說對政治不感興趣,昨天安徽同鄉問我安徽主席是誰教育廳長是誰,我皆的確不知道,的確我還未曾學列。人家說我作一年半載小學生是逃避發表意見嗎?是客氣嗎?在我的確希望對政治問題和其它一切問題上永遠保持學生的態度。我送諸君八個字,這是與朱子同時的哲學家文學家,作《東萊博議》的呂祖謙先生說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以老大哥的資格把這八個大字,送給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