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家長會語文老師發言稿

二,給孩子一個鍛鍊的機會。

在某大學,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即將畢業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績出類撥萃,被學校選送到美國某名牌大學深造。誰知該大學生卻一口回絕,說什麼也不願出國。拒絕的原因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他根本無法獨立生活。大學生四年中,他的衣服鋪蓋都是媽媽定期來到學校取回去清洗。

很顯然,這位大學生是在父母的過分保護下成長起來的。所謂過分保護,是指父母親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包辦代替,像老母雞護小雞兒一樣,始終將子女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捨得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還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將子女活動的範圍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之內。 過分保護會嚴重干擾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產生極其惡劣的後果。首先是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差了,起碼的個人生活都不會料理;第二是社會化困難,社交無能,無法與他人溝通、相處。第三是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心,自卑;第四是容易產生消極情緒,陷進持久的焦慮苦悶和抑鬱的心境中不能自拔;第五是缺乏道德情感,責任心淡漠,報復心較重,甚至具有盲目的進攻性行為;第六是性心理不成熟,對父母過分依賴,使愛心固定在父母身上,對其他任何人也不愛。

在已開發國家的家庭時里,父母普遍都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美國人親職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機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

德國人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德國的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日本人教孩子“不給別人添麻煩”。日本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三,真正關愛孩子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平時父母經常買些禮物送給孩子,可是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他們除了禮物之外,其實更需要父母的愛。

(一)、把你的時間留一點給孩子

1、每天花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時間坐下來,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和孩子交流思想,溝通情感。

2、每天花一定時間和孩子玩耍。不一定要在空閒時,你在做家務時也可以和孩子玩“猜謎語”等遊戲,這樣既不影響你做家務,又讓孩子在快樂中積累了辭彙,豈不一舉兩得

3、和孩子一起外出。帶孩子一同去戶外散步,上街購物,有條件的帶孩子出去旅遊,參觀。拓寬孩子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性情。

4、和孩子一起看書、看電視。陪孩子看一些有益於他們身心健康的書和電視節目,並相到交流觀後感,培養孩子的鑑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