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家長會發言稿

以上所說的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問題。在平時與家長的交流中,我還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說,孩子最聽老師的。其實,我們該深入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聽老師的而不太聽家長的呢?這就是溝通的技巧問題了。我想就溝通的技巧問題跟大家交流一下。溝通的方式一般來說是談話。根據我的經驗,孩子最厭惡的談話方式有下列幾種:

嘮叨型:某個道理孩子明明已經知道,可家長的絮叨沒完沒了,這就把他們看低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這種絮叨是一種重複的刺激,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抑制,你越說,他越聽不進去。

遷移型:把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壞事,遷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想當然地左叮嚀、右囑咐。這就把孩子看壞了,從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對立面,這樣以來,他們會對你的說教充耳不聞,甚至反唇相譏。

提審型:有些家長剛發現一些苗頭,便大驚小怪地對孩子進行審問,這就把孩子看死了。他們會因為你言過其實和妄加推斷而大為惱火,以致拂袖而去。

揭醜型:對於確有錯的孩子,有些家長愛在吃飯時進行訓話,或當著同學、親友的面大加數落,以泄心中之火,這就把孩子看扁了。這樣做會挫傷孩子希求保密、諒解和寬恕的心情,從而傷害自尊心,很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進而我行我素,無所顧忌。

為什麼會出現以上難以溝通的情況呢?這要從家長的不正常心理說起。首先,有些家長攀比心理嚴重,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動不動就批評、指責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處處都比別人的孩子強。這樣做,易使自己的孩子產生自卑感和忌妒心理,並漸漸地喪失自信心。其次,很多家長補償心理作怪,由於自己小時侯沒有好的讀書環境,感到十分遺憾,因此往往會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考慮孩子的具體情況,其結果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再次,有些家長自己孩提時代生活條件不好,現在便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高標準”的生活待遇,從而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乏獨立生活能力。一些家長在“樹大自直”的思想支配下,往往對孩子的品行、愛好、興趣及社會交往不聞不問,而一味放縱,溺愛,長此以往,使孩子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最後,有些家長把嚴格要求理解為不斷地批評和訓斥,甚至逼迫孩子把日常休息和娛樂時間用來學習。這樣,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緊張之中,學習興趣和記憶力普遍下降。這些問題的產生,大都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地給自己的孩子定位,讓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成長、進步。

上學期期末考試後,一位家長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他不斷訴說孩子的種種缺點:學習不認真,沒有耐心,太粗心,做題很馬虎,成績總是上不去,不肯聽父母的話……總之,在他的眼裡,孩子一無是處。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就像一杯沒有倒滿的水,我們不能總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水,不能因為孩子一兩次考試成績上不去就全盤否定孩子。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掌聲受到表揚,每一個孩子都有成為一個好孩子的欲望,親職教育就應該讓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覺。事實上,我們要對有缺點的孩子多一些寬容與賞識,多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幫助孩子分析落後的原因,提出應對的策略,你一定會發現“那隻杯子裡的水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