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一年級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家長會演講稿

第三方面是關於孩子學習方面

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每一位家長都關心的,當然更是我們做老師所關注的,其實做老師和家長的都是一個共同的心愿——那就是看到孩子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但優異成績的取得就需要孩子自身、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所以下面就說說關於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幾點做法:

1、陪孩子學習。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他們自己獨立學習的能力暫時還沒有具備,所以在他們回家讀書、寫字的時候就需要家長在一旁陪著,尤其是在寫字上,孩子的握筆姿勢,書寫姿勢,身子、眼睛的姿勢,他們在沒有人在一旁提醒一定不會按照課堂上規範的姿勢(書寫三個一)去做。所以希望孩子在回家寫作業的時候家長能陪在身邊。

2、做孩子的學習助手。儘管一年級的知識程度還不深,但是新課標的知識量卻很大,比如語文每一篇課文要求會認的生字就有十幾個,多數的生字還很繁瑣,光靠課堂上講課的時間讓他們認會真的是很困難,所以我要求學生回家提前預習,最好把生字認會,課文讀熟,這樣到課堂上學生會很容易把新課的生字記會,有很多家長認為只有寫的作業才是作業,這種意識已經很落伍了,我們現代教育培養的不是只知道死讀書的書呆子,而是有創新意識、有合作精神、動手能力強、表達能力好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一年級更突出這一點,讀、畫、說、做、寫,哪一樣作業家長都要積極配合,嚴格把關,比如幫助孩子做卡片做頭飾,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孩子及時複習當天的學習內容,聽寫,口算。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儘管我會在課堂上關注每一個孩子但是這么多孩子我畢竟精力有限,如果能有您的配合,為孩子百分百付出,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會很出色。

3、放學以後,孩子必須養成家庭學習的好習慣。孩子放學後,還留有上學時的緊張感,請家長先笑臉相迎,讓孩子放鬆一下.接著讓孩子坐在書桌前,攤開教科書及作業本,複習當天所學習的功課,時間從10分鐘到20分鐘,習慣以後,慢慢延長時間至30分鐘到40分鐘,遊戲,看電視都得在做完功課以後.特別提醒的是:即使當天老師沒有布置作業,也要讓孩子在書桌前學習學習,如此每天在相同場所,相同時間實施,漸漸地,小孩就養成放學後在家用功的習慣.在養成習慣之前,要注意克服壞習慣,所以家長陪在身邊比較好,當小孩表示:"做完功課了!"家長應親自檢查,如果做得好,必須加以讚美,如此小孩不但可得到成就感,也會產生興趣,不對之處,可以讓小孩立刻改正.如果不檢查,小孩會想:反正媽媽也不看。所以馬馬虎虎應付了事,看起來用功,實際上呢,有名無實.家長看是很辛苦,但如果不在國小低年級就養成認真用功的習慣,到了中高年級就無法自發的用功,所以請父母親要認真對待這一點。

4、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是學生終生受益。我認為家長可以放棄自己一點點看電視、上網的時間,和孩子一起看書、看報,這樣有利於習慣的養成。建立一個書香家庭,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現在孩子可以讀一些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古詩、名著等(帶拼音的)。因為這些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語言,還可以擴大她的知識面。所以家長應該給孩子建立一個書香家庭。多年教學經驗告訴我,要想語文成績提高,必須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5、寫話訓練

常年的一線教學,我發現習作訓練起步越早越好。現在的一年級國小生也見多識廣,雖然他們認識的漢字還不多,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產生強烈的表達和寫作的欲望;而且,一年級的孩子想像力特別豐富,敢想敢寫,雖然有些字還只能用拼音代替,還稱不上習慣意義上的“作文”,但卻充滿了童真童趣,別具韻味。如果能創造條件,讓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用筆試著寫下來,無疑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低年級國小生初學寫作,如同剛學走路的孩子,需要別人引導、扶持。我們現在拼音、漢字都未學習,那么怎么對孩子進行說話訓練呢?通過昨天的課,我發現我班的孩子都很會說,那么家長一方面要引導孩子說,另一方面引導孩子說完整、具體的話,然後輔助他們把話記錄下來。如果孩子會拼音,就讓他們用拼音表達,家長幫助糾正就可以了。如果孩子不會拼音,可以讓孩子說,家長記錄。“萬事開頭難”,一開始家長會非常辛苦,但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長期堅持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我們會把孩子們的精彩語句匯集起來,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訓練孩子說話時切不可包辦代替,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說,你們只起到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