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班主任發言稿

是一些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形成。

個別學生,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太理想,實際上就是學習習慣差了一點,在校的表現如:早讀到班級後不能立即抓緊時間早讀,上課思路不能跟著老師走,發言不夠積極,聽講效率不高,課後作業沒有真正弄明白,甚至於有抄襲作業的現象。自習又不能科學高效的安排學習時間,加之自學意識不強,只會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然後無事可乾。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但我認為,這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問題。在國小是老師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主張和想法,進入中學以後,學習難度加大了,作業量增多了,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也寬裕了,但學習方法還改變不了。

上中學後,學生應該有學習的主動性,可以預習老師沒講過的內容,也可以複習老師已經講過的知識。所以求知慾強的同學,成績會越來越好,或者有明顯進步;而懶惰、怕吃苦的同學,想把成績搞好就難了。所以我在這方面對學生訓練的頗多。

我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想讓同學們配合老師學會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會聽課、學會思考問題,不要完全依靠老師,特別是成績暫時落後的同學這點尤為重要。靠教師補,想有出色表現,難!因為很多知識要靠學生自己去消化、領悟,最後達到觸類旁通。所以我提倡同學們多思、多問。有些家長在聯繫表中也表示孩子要學會自己看書和思考,但效果並不理想。當然,學習的過程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波折,作為學校,作為班主任,作為課任老師,我們有義務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真正學會自主學習。如有的學生需要意志,有的需要耐力,有的需要情緒,有的需要方法,有的需要細心。儘管現在還存著這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們會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

四、重視親職教育

學校教育的形式是群體性的,一個老師至少要負責幾十個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所以學校不可能象父母那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把教育的對象,集中在一個學生身上,從教育的全過程來看,無論是在教育的時間和精力上,還是在教育的對象和情感上,親職教育始終占有特殊的優勢地位,其潛在能力是巨大的。

有這樣一種現象:孩子在同樣的年齡段里,同時走進同一所學校,在同樣的班級里學習,授課的時間是相同的,教育的環境是一致的,然而接受教育的效果卻截然不同,這種分化的原因,並不在於學校教育質量,而在於親職教育的配合上。

有這樣一個比喻,老師好比醫生,父母好比護士,醫生開藥後,護士的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教育永遠離不開正確的親職教育,假如沒有良好、正確、合理的親職教育相配合,再好的教師、再好的學校也不可能產生好的教育效果。親職教育的失敗,往往導致學校教育事倍功半。為此,我們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形成共識。

一)、要掌握孩子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

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但自己的願望與實際能力有著很大的距離,他們總認為自己不是孩子了,總想擺脫老師和家長的束縛,有事不太願意與父母及老師交流,情感脆弱,做事莽撞,不記後果,衝動和好奇是他們的最大特徵。這時,父母一定要細心觀察,悉心引導。在教育上更應講究方式方法,態度不能粗暴,語言不能過激。。家長要儘量抽時間與孩子們在一起,經常與孩子溝通,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一起看待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平時要和孩子多交流,詢問學習情況,不能等成績出來了,問題出來了才想到去關心孩子。

二)、要全面而準確地估計自己的孩子。

這種評估不能過高,也不可過低,過高和過低都會導致家庭施教的不準確。錯誤和不準確的估計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情緒。有的家長在沒有全面摸清孩子智力水平的情況下,單憑某一學科或某一單元的學習成績就盲目斷定孩子“不行”,還有的家長過高估計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農村有句古話叫“莊稼看人家的好,孩子看自已的好”,在自己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怎么看都覺得很聰慧的,但到上學後,一比較就看到了差距,再到中學階段就心灰意冷,這就是對孩子智力估計不準確造成的。作為智力好些的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三)、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