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選村委主任演講稿

尊敬的鄉黨委郭書記、包村幹部王鄉長,各位領導,鄉親們:

大家好,今天到會有一些人不認識我,我先做個自我介紹,我叫李建華,村里人有一部分知道,我這些年所從事的工作是農村經濟與科技工作,並對“三農”問題有深入的研究。就在選舉的前三天,我還在山西農大學習農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我是請假回來的。

今天天氣很冷,本來有很多話要說,還是儘量從簡吧。

我們村在全縣來說,算是個大村,也是個古村。大家可能不知道,現在有一些村在中國地理版圖上已經消失了,為什麼消失了,因為城鄉一體化的需要,除了因為城市擴張所吞併的城中村以外,一些偏遠山村由於失去正常生活的條件,村民們因為娶不起媳婦,上不了學,就不了醫,找不下工作,紛紛離開家鄉,以致於村落漸漸消失。我國農村現狀堪憂啊,鄉親們,一是城鄉差距過大,經濟落後;二一個農村現在剩下的是留守婦女和兒童,無力承擔鄉村建設的任務,城鄉差距在不斷拉大,而這兩者之間又是相輔相成的。

一方面出於對“三農”問題的研究,迫切需要一塊陣地,另一方面出於對我村的感情,所以,我有了回鄉興業的願望,有了為百姓謀出路的想法。就在昨天下午,我和王孝明(村民)在座談的時候,我還提到,我們村有很大一部分人到冬季沒有就業,沒有收入,鄉親們啊,這都在我的思考問題之中了。

我們村始建於北魏時期,沿襲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傳統文化,歷代尊師重教、往來尚禮;鄉風淳樸、居家格局。在新時期建設方面,尤其新農村建設這幾年,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鄉親們啊,還不夠,我們不和發達省份比,不和我省發達地區比,就和周邊鄰村比一比,比什麼呢,比比腰包,比比膽識和氣魄,比比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毅力,我們還應該再進步一些,因為,我們的兒女要上學,我們的父母要養老,我們要傳承和擔當,所以說當前,要想突圍,謀求經濟跨越發展,實現小康生活,我們的路還很長,任務還很艱巨。說到小康生活啊,今年我回來的多一些,大家不知道,我對我們村做了一項普查,我們村達到小康生活的不到百分之五,全村人均純收入不過在三千元這樣的水平,和小康生活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趕超發展。

思想需要轉變,觀念需要革新,心態需要調整,認清當前的社會形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關係到政治、經濟、法制、社科、教育、文化、科技、醫療等方方面面,既有物質文明建設也有精神文明建設,既有法制建設也有德育建設。

我在村裡邊,小時候也是家庭困難,我有這個切身體會,我想在座的各位一樣經歷過窘迫的時候,看不起病,老人得了大病了,不敢住醫院,現在好些了,有國家惠農政策,有合作醫療了;還有的娶不起媳婦,孩子大了,要結婚,給不了女方的彩禮,這些錢有的家門能拿得出,可是那都是省吃儉用,從嘴上摳下來的;還有的上大學掏不出學費,供孩子們讀書了,好容易考了大學,走不起,鄉親們啊,這就是我們村當前的現狀,這就是我們一輩又一輩所過的生活。鄉親們啊,在經過土地承包到戶這一重大改革之後,全國農村還經歷過無數次的產業結構調整,為什麼呢?因為在僅僅土地承包之後,農村普遍有糧沒錢,即所謂的豐產不豐收,之後,一些地區相繼開闢了新的致富渠道,大力發展養殖業和新型的種植業,山東壽光的蔬菜,從露天到大棚到現在的全電腦自動化溫室;山東棲霞和陝西洛川的蘋果,從品種更新到栽培技術的革新,套袋、疏果、印字等高端產品,還有很多諸如肉牛之鄉,藥材之鄉,蘑菇之鄉,等等  等等。再比如,中國十大名村,我省昔陽縣郭鳳蓮帶領的大寨村,北京房山的韓村河,安徽小崗村,不到400人的小貧窮村,靠改革先行一步而領先,依靠葡萄和生豬兩個項目領跑;河南的南街村,靠泥瓦起家,速食麵發家,如今發展成為中原的農村樣板,而華西村人均gdp就達到20萬。

我說這些,是為了給大家一點啟發,在當前的利好形勢下,要積極發展,不能等、靠、要,國家的惠農補貼畢竟杯水車薪。村裡的補貼也不濟事,給你一袋面一壺油,你的生活就改善了?鄉親們啊,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問題,我們落後了。

下面首先就說說發展經濟,在我村來看,不管是村集體經濟,還是村民個體經濟,或者互助合作經濟,就目前我村的情況來看,都顯得非常落後,經濟沒有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就談不上有進展,那么如何發展我村的綜合經濟呢?我想,第一要緊的,就是千方百計地幫助和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新興小產業,因為,這樣的項目上馬容易,投資少見效快,適合家庭經濟,也符合我村現行的情況。比如,肉牛養殖,比如食用菌栽培,還比如苗木種植,等等,下去以後啊,我將針對每戶的實際情況,一一進行調研落實,以戶或聯戶協同發展,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