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幼稚園手足口病防治發言稿

工作:1、做好對兒童家長的宣傳工作,要求家長發現孩子在家期間發熱、出皮疹後不要送入國小、幼稚園,及時去醫院就醫。患兒應在家中休息,直至痊癒或明確非傳染性疾病方可入學、入園。2、加強晨檢,一旦發現發熱、皮疹的孩子,立即請家長帶孩子去醫院就診。班主任老師在晨檢時接觸不同的兒童之間應進行徹底的洗手或快速手消毒。3、對入校、入園兒童加強全日觀察,一旦發現在園兒童發熱、出皮疹,立即與其他兒童分開,單獨安置在隔離(觀察)室內,並及時通知家長帶病兒去醫院就診。現有發熱、皮疹的兒童後,要立即對發病班級的玩具、被褥、桌椅等進行消毒。發病班級物品必須與其他班級分開進行消毒和保存。對患病兒童所在班進行醫學觀察,儘量減少發病班級的兒童與其他班級兒童接觸的機會,在觀察期間不得進行分班、並班和接受新生在隔離觀察期內。5、加強兒童、工作人員等手的清洗消毒。教室要加強通風,對通風不良的教室應輔以機械通風。6、日常加強對兒童經常接觸的環境物體表面、玩具、廁所等的清潔消毒。7、根據規定,發現手足口病患兒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並配合教育和衛生部門採取相關控制措施。十五、患兒留家治療時,家長應注意什麼?如患兒被診斷為手足口病囑留家治療時,家長應做好:1、家長須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煩躁不安或嗜睡等異常行為,孩子發燒、長口瘡和手掌心、腳底或臀部出現紅疹時,家長應儘早陪同他們向醫生求診。3、由於手足口病是傳染性疾病,在孩子上學,去幼稚園之前,家長應該每天檢查孩子。孩子一旦受到感染,應留在家中。4、患上手足口病的兒童在水泡未徹底幹掉之前,應留在家中。患兒在這段期間應避免同其他兒童接觸,直至康復為止。家長不應帶孩子到公共場所或人多的地方。患病的兒童在完全痊癒之前,不應該上學或去託兒所。1、按照醫生的醫囑,按時服藥;注意護理,保持皮膚清潔,防止皰疹破碎後引起的細菌感染。2、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如一旦發現患兒的病情加重,應及時送醫院救治。3、家庭做到使用消毒液對日常用品、玩具、尿布、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進行消毒,對奶具、餐具煮沸消毒。將衣被陽光曝曬,室內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十六、家庭如何防範手足口病?為了預防手足口病的傳播,保持良好的個人與環境衛生,以防手足口病傳播。家長應確保孩子養成下列良好習慣:(1)餐前和如廁後,用肥皂洗淨雙手;(2)咳嗽或打噴嚏時,要掩住口鼻;(3)不要與他人共用餐具;(4)不要與他人共享同一份食物或共飲同一杯飲料。 十七、如何降低孩子手足口病傳染的危險? 由於手足口病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後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且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衛生是降低本病傳染危險的關鍵。1、在本病流行期間儘量減少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非就醫不宜帶孩子去醫院。2、避免孩子與患手足口病兒童的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共用餐具等)。3、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4、在外受到污染的物品拿回家後立即進行清潔,並用消毒劑進行浸泡或擦拭消毒。5、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至少每兩小時開窗一次,每次通風半小時以上。勤曬衣被。6、兒童所有的餐飲具在使用前要進行消毒。十八、何為正確的洗手?正確的洗手是有效防止感染及傳播手足口病的措施之一。正確的洗手包括洗手及時及洗手方法合理。在下列情況下應及時洗手:1、餐前和上廁所後。2、在與患者接觸後,觸摸眼、口、鼻前。3、打噴嚏或咳嗽後。4、帶口罩前及摘口罩後。5、接觸公共設施如扶手、門柄、電梯按鈕、公共電話後、從外面回家後等均應及時洗手。合理的洗手方法應包括以下步驟:1.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2.擦上足夠的肥皂或洗手液覆蓋所有手表面3.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摩擦4.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5.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6.雙手手指的背部與掌心搓揉7.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鏇轉搓擦,交換進行8.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鏇轉搓擦,交換進行9.搓洗手腕,交換進行10.用清水把手沖洗乾淨11.用乾淨的毛巾/紙巾擦乾或烘乾機烘乾12.用擦手的毛巾/紙巾關閉水龍頭十九、家庭如何進行手足口病消毒?一般來說,如果家庭中無人得手足口病,除了注意及時和正確的洗手、做好家庭清潔衛生、經常開窗通風及勤曬衣被外,一般不需要特別用化學消毒劑進行消毒。如果家庭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除了及時就醫、病兒在家休息外,還需對病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