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省新聞出版局報刊管理處處長職位的演講——以質量為核心,以對讀者負責為目標

各位評審:

我於1988年11月調入新聞出版局至今一直在報刊管理處工作,歷任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根據崗位競聘要求,現述職

第一、著眼全局,立足本職,推動我省報刊事業的發展。

1989年,我省報刊總數占全國第6位,發行量占全國第5位。當我們沾沽自喜已取得成績的時候,在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精神的鼓舞下,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推動下,其他各省報刊加速發展,據1996年末統計,在可比數字的前提下,我省報紙降至第19位,期刊降至全國第14位。知恥者後勇,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認真分析查找原因,近幾年,苦練內功,提出報刊出版要以政治導向為前提,以質量為核心,以對讀者負責為目標,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提倡政治家辦報辦刊,嚴肅出版紀律,查處違規違紀報刊。二是樹立起報紙以(陝西日報》、《西安日報》、《三秦都市報》,期刊以《共產黨員》、《陝西青年》、《老同志之友》等一批骨幹報刊,使一大批報刊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三是對報刊結構進行調整。在1997年報刊治散治濫和1999年以來的報刊治理中調整和撤銷了一批結構重複、質量偏低、效益不好、發行量較少的報刊,從總體上看,達到了輕裝上陣,快速發展目的。四是抓隊伍建設,針對年檢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分層次辦班。五是根據分管局長提出的期刊要搞科研的精神,徵集報刊改革論文,出版4本論文集,每年進行6一7次學術討論,並組織專家對期刊專題會診。

經過一系列工作,不僅扼制住了我省報刊發行量下滑趨勢,而且出現喜人進步,《陝西日報》等5家報紙榮獲全國地方報紙經管管理先進單位;《共產黨員》等4種期刊獲全國第二屆百強期刊,並獲首屆中國期刊獎。我省獲獎數名列全國第一。這些成績的取得來自於領導和同志們的支持,來自於全處精誠團結、奮發向上的精神,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在這裡要特別感謝本處的同事們。他們不僅多年來任勞任怨支持我的工作,而當我生病時,承擔處內巨大的工作壓力,團結全處很好地完成了工作。

幾年來的工作積累,我先後撰寫了10餘篇論文在《中國出版》等雜誌上發表,有的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收錄。我先後組織開發了陝西省記者證管理系統、陝西省報刊管理系統。前者榮獲“陝西省新聞出版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後者獲“陝西省新聞出版局科技進步一等獎”、“新聞出版署科技進步獎”,我還擔任了陝西省新聞出版局科技委員會委員。幾年來,根據工作需要,先後參與了8本書的編寫工作,並在4本書中擔任副主編。

第二,管理應適應、引導、促進和規範報刊的發展。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社會,報刊業是知識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知識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下面我就以期刊為例,闡述以下觀點:

一是長期以來,我國的期刊出

版都是按事業單位來管理:相當一部分期刊經費靠行政撥款,人員靠主辦單位調配。發行靠紅頭檔案,分配按大鍋飯的辦法。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一些吃慣了“皇糧”的期刊陷入了困境,訂數很少,虧損嚴重。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更新觀念,重新認識期刊的屬性。期刊具有雙重性,它既是精神產品,也是物質產品,是精神傳播和物質生產的統一,是文化與商品生產的統一。期刊作為出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它有何特點,它的運行必須受制於整個經濟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說期刊要按產業化的方式來管理和運行。要按政企分開的原則理順行政與出版單位的關係,使期刊出版單位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要創造條件,逐步改變在計畫管理體制下形成的壟斷性專業分工局面,按照優勝的原則形成高效的專業分工,使出版單位在大致平等的條件下競爭,使出版單位在選題確定、期刊定價、外貿出口、人員使用、工資分配等方面有自主權。二是經營模式:由粗放向集約過渡。

我國現有期刊八千餘種,基本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遍布全國各省、市和自治區,發行到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是一個出版大國。但我國期刊在世界上很有影響的還不多,規模效益還不夠,因此,還不能算作出版強國。

現有的期刊中重複建議嚴重,內部結構不合理。若千年來,各部門、各地區競相辦刊,以至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有的編輯部只有二三人,只能維持出刊,無力求得發展;有的刊物內容雷同,水平低下,無人訂購,幾乎全部贈閱;有的經費拮据,只能在小廠印刷,且質量很差。這種小手工作坊式的粗放經營,難以抵禦市場經濟的衝擊,缺乏競爭能力,生存尚難維持,更談不到進入國際市場。

期刊出版要產業化必須走集約化的道路,形成相當的規模,這樣才能集中人力、物力,形成優勢;才有條件創名牌,出精品形成系列。要調整結構,使同類期刊聯合,向專業化發展,每個專業都有若干個艷壓群芳的品牌期刊,不僅在國內有巨大發展,而且能參與國際競爭。

三是運行機制:由封閉向開放過渡。

現在我國的期刊還處於封閉狀態之中,條塊分割嚴重,壁壘森嚴,相當一部分期刊只為本地區、本行業,甚至只為本單位服務。這樣的期刊水平當然不會提高,國內都沒人訂閱,更不要奢談走向世界了。

知識經濟是全球化的經濟,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國際性的。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使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布滿全球的計算機網路使得跨國界的投資、生產、管理、市場、行銷、勞動、技術成為一股不可阻檔的潮流。期刊出版業作為知識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要適應知識經濟的形勢,就必須由封閉走向開放,期刊國際化作為國際間的文化融合、交流,也可以促進我國期刊的自身發展。

要實現期刊國際化需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是編委國際化。現在世界一些著名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的編委會多是由該學科領域中各國著名的學者組成,因此具有很高的威望,能夠吸引各國的優秀稿件。

二是作者國際化。既不僅接收國內(當然更不是局限在本單位)的來稿,也要接收國外來稿,如果每期能有幾篇外國知名學者專家的文章,那么刊物的質量必然提高。

三是資源國際化。要充分利用國際間的信息資源、人才資源、技術資源。

四是資本國際化。出版單位擁有的各種資本可以通過流動、收購、兼併、重組、參股、控股、交易、轉讓和租賃等各種途徑最佳化配置,進行

有效的營運。

五是文字國際化。參與國際競爭的期刊應採用國際通用文字,出英文版刊。

做好了上述“五化”,就能大大提高期刊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期刊上網則為期刊走向世界提供了最便捷的途徑。

四是出版物形式:由單一媒質向多種媒質過渡。

目前的期刊仍以紙質印刷品為主要載體:隨著計算機技術在期刊出版中的套用,先後出版了磁碟版、光碟版和網路版等電子期刊。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網路版。據統計,在網際網路上1991年有電子期刊110種,1993年有240種,1994年有400種,1995年有700種,1996年有千餘種,而1999年將達到數萬種。

電子出版物具有體積小、容量大、檢查查詢方便、製作高效、出版迅速、成本低、節省資源以及發行速度快等優點,它的產生不僅僅是期刊出版業的深刻革命,而且對信息管理與服務也將產生深刻的影響。電子出版物具有計算機的信息處理能力標誌著期刊出版直接參與信息處理,成為信息產業的一個方面軍。因此,電子出版物的發展是大勢所趨。21世紀將是傳統紙質期刊與現代的電子期刊共存的時代。所以,我們一方面要繼續抓好紙質期刊的出版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電子期刊的出版工作。

國家十分重視科技期刊的上網工作,視其為科技期刊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以及豐富網上資源的重要舉措,把科技期刊上網工作列入國家“xx”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數位化圖書館示範系統”加以啟動,納入到chinalnfo網路信息資源服務系統付諸實施,由中國科技信息中心具體操作運行,1998年底同步上網期刊已達200種,可以說科技期刊已成為在網際網路上展示傳播中國科技期刊的視窗,凡是有條件的期刊都應該爭取上網。

有了上述認識,報刊管理者將如何接受挑戰?我認為應樹立全新管理觀念,在思想上充分準備增加預測性和對策性研究,更新建立新的管理體系,為促進報刊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我在新聞出版局工作整17年,先後在機關黨委、著作權、發行、市場、報刊崗位工作過,也曾帶職在基層工作過,豐富了寶貴經驗,同時其他崗位也對報刊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鑑。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身體的原因影響了工作,回到崗位上,我以愧疚的心情努力工作,儘管在生病期間,我仍懷念與大家相處的日子,仍渴望工作。回到工作崗位後,努力工作,在我的日程表中,很少有休息日、節假日,工作忙時常常工作到天亮。醫院大夫告誡我,如果不休息,病很難根除,我想,為了工作,值!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抓導向。報刊是為社會儘量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社會穩定提供保障。提高報刊從業人員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為改革開放、社會穩定,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抓管理。在繼續深入調整研究的基礎上,抓住報刊出版中的新問題及薄弱環節,修訂和出台有關政策。要頂住壓力,堅決查處違規違紀報刊,淨化報刊市場。

抓隊伍建設。報刊從業人員流動量較大,加之我國尚沒有專業院校,從報刊從業人員擔負的責任和隊伍狀況看,基礎薄弱。要採取有力措施,通過分層次培訓、競賽答題、考試等措施,促進隊伍素質的提高。

報刊質量的提高,報刊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認為,在領導的支持下,我仍能勝任報刊處處長崗位,並通過努力要力爭在我任期內,使我省的報刊發行量進入全國前6位。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