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委領導在慶祝第22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在慶祝第21個教師節暨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老師們、同志們:

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收穫季節,我們迎來了第21個教師節。今天,我們召開這次大規模、高規格的慶祝表彰大會,充分體現了區委、區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向全社會表明了區委、區政府關心支持教育事業的心聲。在此,我代表區委、人大、政府、政協,向受到表彰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優秀教師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戰線的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XX教育事業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就教育問題再講幾點意見。   

一、站在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重視教育

(一)用歷史的觀點看教育,必須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我國尊師重教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作為教育家的鼻祖,孔子一直被尊稱為“孔聖人”,自漢代以來,都保持了管辦學堂。在我國的民間習俗中,把老師和“天地君親”一起供奉,並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說,“程門立雪”更是被傳為千古佳話。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還時時惦念他的老師徐特立老人。江澤民同志訪美期間,在政務繁忙中還抽出時間去看望他的老師。我國從1985年開始設立教師節,目的也在於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20年來,我區教育事業日益昌盛,辦學條件大幅改善,教育現代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們先後實現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並被評為全國“兩基”先進區。聯考進線人數由1985年的進中專線以上300多人發展到2004年進省專線以上2711人,增長了十多倍。特別是今年,全區聯考進省專線以上人數較去年增長了1095人,增長率達60%,其中進重點線人數達到280人,較去年增加了104人。20年來教育事業發展的累累碩果,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離不開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民眾的關心支持,更離不開全區八千多名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艱苦勞動和創造。為此,黨和政府感謝你們,社會各界感謝你們,人民民眾感謝你們!

(二)用發展的觀點看教育,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是一項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略產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澤千秋的偉大事業。中國過去之所以積貧積弱,歸根結底還在於教育水平的落後,國民素質不高。日本和德國能在短短几十年內從二戰的創傷中迅速崛起,又變成了經濟強國,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的教育水平非常高,人才的優勢很快彌補了戰爭的創傷。隨著知識經濟和資訊時代的到來,發展的競爭日益表現為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說到底就是教育質量的競爭。從長遠看,教育事業的發展,決定著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速度、發展質量、發展後勁。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如果只抓經濟,不抓教育,那裡的工作重點就是沒有轉移好,或者說轉移得不完全。”他還說,“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於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黨的十六大指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因而必然也必須成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我們一定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增強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更加關注教育、重視教育、支持教育。

(三)用未來的觀點看教育,必須高度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胡錦濤同志指出:“青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少年興則民族興。”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和科技信息的進步,青少年健康成長問題也面臨新的挑戰。今年3月,中央制定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前不久,中央和省委先後召開了高規格的會議,對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從增強愛國情感、確立遠大志向、規範行為習慣、提高基本素質四個方面做起,抓好學校、社會和家庭三個重要環節。青少年主要活動時間在學校,學校作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課堂,一定要樹立教書育人、育人為本和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從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負責的戰略高度,切實增強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現在不少家庭對孩子溺愛有餘、德教不足,只關心子女學習成績,不重視培養健全人格,這是十分有害的傾向。我們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家長正確教育孩子,使青少年在健康向上、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成才。社會環境對青少年信念的培養、道德的養成、創造能力的塑造影響極大,必須努力創造一個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要下決心、花氣力整頓青少年文化市場、違規經營的網咖、遊戲廳等,組織一些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活動項目。宣傳、教育部門及工、青、婦組織要發揮各自優勢,明確職責,密切配合,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有效組織動員起來,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輿論環境、文化環境、法制環境和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