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群團工作會議講話稿

二、在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上有新作為。服務發展是群團工作的核心任務。各級群團組織要強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意識,充分發揮政治優勢、人才優勢和民眾優勢,為實現經濟較快發展獻計出力。要圍繞突破工業發展、突破城市建設、突破縣域經濟、突破文化產業、突破生態建設,構建民生保障體系等重點工作,找準結合點和切入點。要圍繞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開展各類崗位建功、創業成才、技術攻關活動,進一步激發廣大民眾創新創造的智慧和熱情。要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積極協調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投向農村、強化農業、惠及農民,更大力度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增創我市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要圍繞建設“美麗濟寧”,強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開展一系列生態文明主題宣傳活動,增強民眾生態環保意識和資源節約意識,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同時,還要發揮群團組織密切聯繫民眾的優勢,圍繞制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集中民眾智慧,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三、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上多做貢獻。維護好所代表民眾的利益,是群團組織的重要職責。各級群團組織一定要牢記宗旨、一心為民,更多地為民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更好地發揮在惠民生促和諧中的獨特作用。一要做好引導民眾的工作。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民眾思想觀念的發展趨勢和特點,積極做好教育民眾、引導民眾、提高民眾素質的工作。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宣傳教育,大力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培育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以承辦省運會為契機,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積極開展迎省運、講文明、樹新風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充分展現孔孟之鄉人民的良好精神風貌。二要做好服務民眾的工作。把促進民眾創業、擴大民眾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發揮各自優勢,千方百計為擴大就業多想辦法、多出實招、多做工作,重點做好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見習和援助工作,做好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困難職工、單親婦女、殘疾人的就業培訓工作,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深入開展“送溫暖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計畫”等活動,讓困難群體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三要做好維護民眾合法權益的工作。進一步強化群團工作的維權職能,切實當好民眾利益的代表者、維護者。要積極反映民眾訴求和願望,及時協調解決好企業改制、土地徵用、城市拆遷等過程中涉及民眾權益的問題,及時協調解決好安全生產、勞動保護、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民眾反映的突出問題。要著力做好睏難民眾的幫扶工作,主動配合有關部門,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畢業生實現就業,對子女上學困難的家庭實施資助,對勞模、烈軍屬、孤寡老人等實施救助,推進扶貧濟困工作經常化、制度化。要著力維護民眾民主權利,進一步拓寬民主參與的渠道和途徑,創新民主參與形式,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和職代會制度,保證民眾享有更廣泛、更切實的民主權利。

四、在創新載體打造品牌上有新突破。創新是群團工作的活力之源,也是這些年我市群團工作出成績、出亮點、出品牌的根本所在。要把創新精神貫穿到群團工作的各個方面,努力打造具有濟寧特色的活動品牌,形成群團工作的新亮點、新優勢。一要創新工作理念。自覺破除因循守舊、被動應付的思想觀念,跳出就群團工作抓群團工作的思維定式,樹立圍繞發展主題謀劃群團工作,圍繞經濟建設推進群團工作,圍繞社會和諧開展群團工作的全新理念,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推出一批典型,使群團工作每年都有新亮點,每年都有新變化。二要抓好特色工作。在鞏固提升現有工作品牌基礎上,堅持“大局所需、民眾所盼、群團所能”,進一步創新活動載體,努力推出更多社會影響力大、民眾參與度高的品牌。工會組織,要認真研究工會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適應勞動關係的新變化,努力在推進企業落實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上實現新突破,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新貢獻。要堅持黨建帶工建的工作思路,依法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會組織,最廣泛地把包括農民工、勞務派遣工等在內的職工民眾組織到工會中來,努力實現工會組織的全覆蓋和工會工作的全覆蓋。共青團組織,要在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認真落實好省領導指示要求,把開展好普法宣傳、新交規宣傳作為一個重要任務,努力為建設平安濟寧、法治濟寧作出新貢獻。婦聯組織,要重點圍繞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深化拓展環境治理進家庭、文明新風進家庭活動,為建設“美麗濟寧”、提升鄉村文明程度作出新貢獻。科協組織,要重點圍繞推動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深化拓展集聚人才、打造平台、科技攻關係列活動,為增強我市區域創新能力作出新貢獻。三要創新工作機制。整合群團組織的陣地、人才、活動載體等資源,通過群團組織聯席會議等形式,建立起“大群團”整體聯動機制,做到重大活動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協調行動、優勢互補,真正形成群團工作的整體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