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員工演講稿:人力資源建設的智慧源泉

我出生在80年代末,這個時代的我們是社會寵愛又充滿疑慮的群體。改革開放後,國外一些好的壞的人文思想湧進中國,在過去我不會承認我是受毒害的一代,而自去年我深入學習了解《弟子規》等一些典籍後,我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些年輕人都受到其的負面的影響比較大,在追求幸福與成功的過程中遺失了方向,於是我們需要通過認知來檢查自己。時至今日,我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對於父母長輩的教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印象,一些古代典籍它的冊子大都很薄,但其作用卻不容小視,<蓮山課 件 >以《弟子規》來說,它是中國傳統家教、家規、家訓的集大成者,僅用1080個字,360句話,就把中國傳統倫理 道德教育的精髓,以及五千來留下的價值觀概括的淋漓盡致。所以今天我就對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企業建設推進中去講一下自己的體會。

在古代,《三字經》、《弟子規》這些典籍對養成孝悌家風起著重要作用。啟蒙養正,防邪存誠,孩童時期的親職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的很多心理和行為習慣是自小養成的,一旦成為第二天性就很難改變。於此相同,企業教育也非常重要,雖然這時候人以成人,具備了相對穩定的性格習慣、心裡判斷模式,以及獨立的行為傾向,但在一個企業制度規範的約束下難免使人僵化,影響企業的靈活性,致使企業失去活力;可若將制度鬆弛化,企業的執行能力繼而衰弱,企業便會失去戰鬥力。如果對員工的約束與開放的關係處理得當,乃至在更深層次企業文化的潛移默化下,人的心理和行為一定會受到影響,其不良的心裡和行為在一個良性的企業文化的打磨下,絕對可以得到矯正和重塑。

在西方管理模式的衝擊下,當下員工著想的更多的是從企業得到多少,而未想過能額外的回報給企業多少。中國石油本已有著深厚的企業文化積澱,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之傳統文化教育,能夠挖掘員工對企業的感恩心,明白個人該盡的義務和職責。尋求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智慧源泉,通過傳統文化的薰陶打造本企業管理模式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會為我們打開一個通向未來的智慧之門,對於所有員工而言,更能禪悟出在工作之中與人的相處之道,耐心聽取不同意見,用心做人做事,亦不會單憑感性。“率性之謂道”,中國文化是順著人性來引導人們的,當我們鼓勵人們去競爭、去爾虞我詐鈎心鬥角的時候,我們自己便會有壓力,那么企業中就會出現衝突和矛盾,這就沒有順著道去做。“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則天晴地寧”,也就是說遇到矛盾要先從自我找原因,而不是指責別人,我們要這么說,更要這么做,這樣的團隊合作才會放鬆。拒絕形式主義,定能改化現狀,從我做起,以站為家,垃圾紙屑有人撿,水電浪費有人管,損壞公物有人警示。守任和諧,汲取營養。當我們俯仰無愧之時,也就能夠想到別人,喚起仁愛之心,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坦蕩蕩。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企業中還能夠得到弘揚呢?那是因為它是以講道德為核心,因道而深入民心。“道”就是孟子所提的五倫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言”,句句皆言社會人倫關係,那么我們為什麼不能將其換個角度、換個方式,融入到企業管理中去呢?

提到“君臣有義”我們會認為它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實際上它更廣義的是指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一種人文關係,領導者處於領導的地位,就要求他必須有仁慈之心;而被領導者,那就要求他對於領導者交予的任務能夠盡心盡力的加以完成,忠於職守。所以只有做到了君仁臣忠,那么這個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才不是一種矛盾對立的關係。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員工,而現在企業普遍遇到的問題是沒有一隻忠誠的隊伍,跳槽、向錢看諸如此類,比比皆是,於是我們要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由上而下的傳遞教育。人性本善,自然應與人為善。逢年過節之時,公司領導總會走訪基層各站、慰問困難職工及探望堅守崗位離家在外工作的職工父母,溫暖送到員工心坎上,減少了後顧之憂,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同時更讓大家度過一個個喜慶祥和的節日。這便是一種企業之道。“凡是人,皆須愛,愛人之,人恆愛之”,人性本來都有向善好德之心,也許未曾接受過良好的引導,沒有把這種向善之心引發出來。《禮記.學記》上就對“教”下了一個定義: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弘揚文化靠行動,言傳身教,必能將仁愛之心散發出去。以此作為榜樣,也定能將好風氣通過企業滲透到家庭中去,處處得和諧。

但自真心做,不去記其他,播下善的種子,總有一天它會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