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講話

在做規劃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為規劃而規劃,要深刻領會生態文明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要站得高、看得遠,跳出農村看農村,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多方面考慮,做到遠有目標,近有計畫,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

無論是做規劃,還是搞建設,我們都應該把植樹造林擺在及其重要的位置。剛才在“三至五化”中提到了綠化,但我覺得強調的不夠,有必要把它單提出來講一講。什麼叫做生態,到處都是光禿禿的水泥路面,見不到綠樹成蔭、聞不到鳥語花香能叫生態嗎?所謂生態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實際上相對於硬化、亮化來說,綠化的投入並不大,街道、庭院栽植柿子、香椿、紅果、花椒等經濟樹種,既綠化美化了環境,還可以產生經濟效益,這是我們很容易做到,老百姓很容易接受的,恰恰由於認識不夠被我們忽略了。常言說得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栽樹,樹必然成就我們,這是造福字孫後代的好事,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有一點認識我們必須明確,硬化、亮化雖然需要大量的投資,卻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而綠樹掩映、碩果纍纍的生態村莊卻非三年五載不能見到成效。所以說創建生態文明村什麼是硬體、什麼是軟體,這得辯證的看。應該說現在栽樹還不算太晚,希望大家考慮考慮,我想今年創建生態文明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從植樹造林開始。

三、求實創新、奮發有為

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把“三農”問題擺在工作大局的突出位置。中央連續幾年的1號檔案都以“三農”為主題,特別是今年的1號檔案,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為農村的快速發展構建了廣闊的歷史舞台,作為農村基層組織應該說是大有可為的。從我們密雲來講,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定位,保護首都一盆淨水的政治任務,使得我們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分外得到市委市政府乃至中央各部門地肯定和支持,應該說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個空前的歷史機遇,踏踏實實的乾一番事業,既是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和實現,也是為人民民眾和子孫後代作一點貢獻。

雖然說農村工作大有可為,但也不是說一帆風順。隨著民主進程的加快,民眾的維權意識、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現在的村官做起來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與村民零距離接觸,一舉一動都要受到民眾的監督。現在老百姓講法律、講程式、講民主,特別是涉及他們切身利益的事,必須程式公正,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否則你就行不通。所以,我們在創建生態文明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一定要堅持“以制度管人,靠制度推進”,使創建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式化、規範化軌道。

一是要規範建設工程管理,建立、完善生態文明村建設項目申報制度、審批制度、預決算制度,對較大的工程統一實行工程招投標管理,制定統一的施工技術標準,嚴格建設項目驗收,確保工程施工質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要加強村民自治,落實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要求,以村規民約的形式,制定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制度,規範村民行為。三是要發揮農村黨員、村民代表的模範帶頭作用,實行黨員、代表包戶監督制度。四是要完善農村保潔制度,實行公開招聘、定崗定責、民眾監督、能上能下,確保村容村貌長期乾淨整潔。在推進創建工作制度化、程式化、規範化方面,縣裡今年建立生態文明村建設評比檢查制度,定期對全縣各創建村進行拉練檢查,每次檢查按著成績大排隊,這也是對各村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考驗。